赵望云的早期人物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望云的早期人物画   上世纪30年代初,受“五四”运动文化思潮的启发,注重观察现实,以追求艺术创造的本质的初衷,年轻画家赵望云创作了一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生作品,并一举成名,成为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面向农村、开拓大众化艺术之途的先锋。叶浅予说过:“从‘九~八’到‘七七’事变那些年,《大公报》有两个专栏最能吸引读者:一是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一是赵望云的‘农村写生’。这两个专栏反映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苦难生活,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1928年赵望云开始在王森然主编的天津《大公报》艺术周刊上发表作品。如1928年3月3日发表的《疲劳》(图1)、3月10日发表的《雪地民生》(图2)、3月17日发表的《贫与病》、6月9日发表的《厂笛》、《倦》、《幸福梦》和《郁闷》等,以画笔描绘了下层平民的“悲苦和惨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被王森然赞誉为“具有充富之爱和战斗的勇力的米勒式的群众画家”。   赵望云1906年9月出生在河北束鹿县周家庄的一户皮匠家庭,原名赵新国。15岁父亲去世,母亲送他到辛集镇的一个皮革店当学徒。1925年在同县富商远房表亲王西渠的资助下,到北京京华美专学习,后转入北平国立艺专选科(二年级),因无中学毕业文凭不能升级而中途辍学,是一位典型的靠自学成才的平民画家。赵望云自幼喜爱艺术,四五岁起即用笔墨乱涂。上小学时临摹过《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绣像插图。从《大公报》发表的《疲劳》、《雪地民生》等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来自于绣像版画影响的痕迹。这类受绣像插图影响的人物画创作时间很短暂,到1930年12月《北洋画报》发表《生育后》时,画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画里的农民也许有些佝偻,布衣所包裹的躯体却是粗壮的,并非文弱的绣像人物的移植;画里的线条不再是呆板的刻线复制,随着应物像形可见粗细、锋面和节奏的变化;画家并且利用墨染来捕捉光影,制造形体的量感,这更不是见于版刻画谱的技巧。”(曾蓝莹著《赵望云连载于(大公报的写生通讯》,《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这种变化或许是受到了陈师曾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农村写生时期。从1926年到1928年底,《北洋画报》陆续发表了陈师曾画的《北京风俗图》(图3),这套画册表现市井生活的主题应该引起了赵望云的关注,而其减笔画法也适合于赵望云的人物写生。可以说,赵望云或许是借鉴了陈师曾的尝试,开创出一条国画反映现实民生的艺术道路,且产生了更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   现存赵望云绘画作品中,早期人物画数量最少。有确切款题的线描人物仅见于出版物。农村写生、塞上写生等作品原稿大都散失,虽有遗世,已难得一见。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和历年的拍卖记录,可以确认的农村写生原作仅有7幅,包括2004年北京华辰秋拍2幅、2006年北京嘉信秋拍一组四幅、2008年北京诚轩秋拍1幅,其余皆存疑。伪作主要摹自出版物,也有臆造,稍加对比,不难区别:塞上写生原作仅见陕西国画院所藏一幅:泰山石刻、鲁西灾区等其他30年代写生作品则未见。究其原因,可能是此类作品属于稿件性质而未被妥善保管,加之作者常年辗转各地,历经战乱,也就鲜有流传了。   笔者收藏有三幅赵望云早期的人物画,分属于人物线描和农村写生两种面貌。其中一幅以《清平乐》为题材的作品属于前者受绣像版画影响的一类(图4及局部图),创作时间约为上世纪20年代末。清平乐题材在传统人物画中并不少见,此图特殊之处在于画中对拾粪者、拉三弦者和磨刀剪者等社会底层形象的如实描绘,这在传统人物画中是罕见的。该画落款为“森然”,钤“芹父”朱文印。按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中“王森然”词条下有“芹父”的笔名,此画应为王森然所作,但笔者以为此画是一件赵望云的早期作品,根据有三:   一是王森然是花鸟画家,不善人物。所作均为齐派大写意一路,偶有人物,亦为齐派的逸笔,并无此种面貌。按王工所著《王森然》一书记述,王森然早年在直隶高师读书时,摹过倪云林的山水、徐青藤的花鸟。“作画虽极认真,但从未将习作示人,只不过从中获得一些妙趣,用以调剂读书写作生涯。”(王工著《中国名画家全集――王森然》,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可见王森然早年的学画是一种业余没有师承的情况,且未提及王森然善画人物。   二是画中的人物线描、开脸与赵望云《雪地民生》、《疲劳》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接近,如图中的老妪和执锄者等。线描的行笔已相当熟练,并且出现了笔锋的变化,这与赵望云20年代后期的人物画风变化是符合的。在当时与王森然交往的画家,如李苦禅、王雪涛、赵望云、王青芳、侯子步等人中,除了赵望云,没有第二个人有过这样的画法。   三是1927年底,赵望云与同在北京师范任教的王森然结识,并开始在其主持的《大公报》艺术周刊上发表作品,王森然亦曾发表文章介绍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