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和第一章哲学基础、思维方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和第一章哲学基础、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目 录;绪 论;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大体上可分五个时期 (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 1、《黄帝内经》——标志 作者:古代医家集体编著 内容:《灵枢》81篇、《素问》81篇 地位: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2、《难经》 作者:秦越人(扁鹊) 内容:阐明《内经》要旨为主 地位: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3、《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 内容:《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 《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 地位:第一部运用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专著。 4、《神龙本草经》 作者:汉代医家集体 内容:原书早失,内容辗转保存在历代本草著作中。 地位: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阐明了君臣佐使 ;(二)晋、隋、唐时期(充实、发展) 1、晋 王叔和——《脉经》 2、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4、唐 孙思邈——《千金药方》 (三)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主论 治疗主张 代表学派 刘完素 火热论 清热泻火 寒凉派 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降火 养阴派 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温补脾胃 补土派 张从正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汗吐下 攻下派;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集中表现为五脏一体观 A、结构上——不可分割 人体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 B、生理上——紧密联系 一方面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本身功能; 另一方面又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有条不紊的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C、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火上炎,由于肝开窍于目,故会出现目赤肿痛。 D、诊断上——以外测内,司外揣内 目赤肿痛——肝火上炎 E、治疗上——整体论治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1)自然对人的影响 A、季节气候 生理性适应 天暑——汗出、尿少 天寒——少汗、尿多 脉象 秋冬——沉小 春夏——浮大 病理 发病——春风病、夏暑病、秋燥病、冬寒病 B、昼夜晨昏 生理上:人体的阳气随昼夜的阳气消长规律发生盛衰变化。 病理上:旦慧昼安,夕加夜甚。;C、地方区域 生理性适应 西北地势高峻——多燥寒 东南地势低下——多湿热 病理上 产生地方病 山区多瘿瘤 长江流域多血吸虫病 (2)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A、主动的适应自然——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B、改造自然;(二)辨证论治 1、基本概念 (1)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中风等。 (2)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3)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如风寒、瘀血)病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病性(如寒、热)和邪正关系(如虚、实)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病、症、证三者关系:病是疾病的全过程,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症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疾病的反映不如证深刻准确,因而证比症更能反映疾病的实质。 (4)辨证论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所谓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2、辨证论治的特点 (1)以症辩证、病,病证结合,重在辨证; (2)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A、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 ;如:感冒 风寒表证——辛温解表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