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缺血性中风108例临床观察 何桥 (会宁县会师镇卫生院 甘肃 会宁 730700) 【关键词】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45-01 脑卒中俗称中风,亦称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此病临床特点为以淬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且可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对中风病连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关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特别是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逐渐凸现出了一定的临床优势。我从事脑中风的中医研究工作为时已久,接诊治疗包括中风先兆征、脑血栓、脑出血等在内的脑中风患者甚众,颇多经验和教训,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108例轻、中度缺血性中风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72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脑血栓形成91例,脑栓塞5例,腔隙性脑梗塞11例;病程在21天内者86例,22天~6个月者22例;初次中风者87例,再次中风者2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49例,冠心病史者26例,糖尿病史者18例,风心病史者3例,有血液粘度增高、高脂血症者92例;住院时间最长者150天,最短者12天,平均住院天数51天。 2 治疗方法 采用辨病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辨病论治:缺血性中风的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其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脑络不通。治疗宜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拟用辨病基本方:三棱10克,莪术10克,地龙15克,豨莶草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 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五型,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基本方随辨证加减: 2.1 气虚血瘀型:计36例。症见中风主症加面色皝白,神疲气短,流涎汗出,纳差便溏,舌质淡暗,脉弦细苗细缓。基本方加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豨莶草、黄芪、桃仁、赤芍等。 2.2 痰浊阻络型:计32例。症见中风主症加形体肥胖,喉间痰鸣,胸脘痞闷 ,舌苔黄腻,脉弦滑。基本方加温胆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豨莶草、制南星、枳实、竹茹、鲜竹沥、法半夏等。 2.3 肝阳上亢型:计22例/症见中风主症加头晕头痛,面赤烘热。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耳鸣,舌质红,脉弦细。基本方加天麻钩藤芎饮。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 芎、豨莶草、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栀子、杜仲等。 2.4 阴虚血瘀型:计12例。证见中风主症加头晕耳鸣,心烦失眠,肌肤干瘪,舌暗红少苔,脉弦细涩数。基本方加加减复脉汤。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地龙、当归、川芎、皝莶草、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等。 2.5 痰热闭窍型:计6例。症见中风主症加神识昏蒙,面赤气粗,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滑。急用安宫牛黄丸煎水鼻饲,同时采用西药脱水降颅压,隆血压,抗感染,及护心护脑等急救处理,待病人神志转清后按中医辨证论治。 在5型基本方的基础上,再随兼症加减药物:胸痹心痛者加全瓜蒌、九香虫、丹参;心烦不眠者加夜交藤、磁石、珍珠母;关节肿痛灼热者加芍药、知母、忍冬藤;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瓜蒌;上肢瘫痪重者加片姜黄、桑枝;下肢瘫痪重者加川牛膝、杜仲;口眼歪斜重者加白附子,僵蚕;血压高者加石决明、夏枯草;血脂增高者加泽泻、山楂;血糖增高者加葛根、花粉。另外,对18例梗塞面积较大、血小板正常者配合用了腹蛇抗栓酶治疗1~2疗程。 3 疗效分析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全国中医药内科学会下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协作组,于1989年6月在泰安市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结果:108例中,基本痊愈40例(其中气虚血瘀型17例,痰浊阻络型15例,肝阳上亢型5例,阴虚血瘀型3例),占37.03%;显效39例(其中气虚血瘀型12例,痰浊阻络型10例,肝胆上亢型11例,阴虚血瘀型5例,痰热闭窍型1例),占36.11%;有效19例(其中气虚血瘀型5例,痰浊阻络型5型,肝阳上亢型4例,阴虚血瘀型3例,痰热闭窍型2例,痰浊阻络型2例。肝阳上亢型2例,阴虚血瘀型1例,痰热闭窍型3例),占9.26%,总有效率90.74%。各证型疗效比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