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解析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解析
王志远‘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受贿罪一起作为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一直是反
腐败工作的打击重点。尽管随着我国刑法体系的不断完善,挪用公款罪逐渐
走向完善,但无论在法条的解释还是司法实务对其的应用,还有一些值得研
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挪用公款罪的客体,建立一个分析挪用公款罪
法条含义的工具,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对法条中“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用”这一犯罪成立条件进行分析,以求解决实践中的部分问题。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
通过对法条的分析,意在明确法条给出的犯罪成立条件和刑罚适用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必须首先明确该罪条的保护法益或社
会关系,因为只有借助于法益或社会关系所体现的刑法保护意图,才能够很
好地理解刑法用语的准确含义。
关于本罪的犯罪客体,关键的问题有三:一是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还
是简单客体;二是本罪客体的具体内容;三是本罪客体的主次关系。从而依
次进行分析。
(一)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还是简单客体
在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还是简单客体这个问题上,学界绝大多数
的观点认为本罪是复杂客体,只有少数观点认为本罪是简单客体。①按照我
国刑法理论通说的观点,所谓复杂客体的犯罪,是该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一
经实施就必然侵害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益或者社会关系,而且这多个保
护法益或者社会关系是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如果某种法益在行为实施时有时
受到侵害,有时不受到侵害,就不应该认定为是该罪的客体。②从挪用公款
罪所规制的行为可能造成的现实侵害后果来看,挪用公款的行为可能侵害国
家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同时也可能侵犯国家财政管理秩序,还可能侵犯
+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周少华、张补联:《挪用公款罪立法规定的批判性分析》,载《刑法论丛》(第7卷),法律
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②李洁:《受贿罪法条解释与评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
84—96页。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国家对公款的所有权关系。①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本罪的客体就是复杂客体,
还要考虑构成本罪是否必须同时侵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益。答案显然是
肯定的,仅有对与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或者仅有对于国家公有财产关系
的侵犯,都不足以体现挪用公款罪的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本罪的
客体是复杂客体而不是简单客体。
(二)本罪客体的具体内容
首先,为挪用公款行为所侵害的国家对公有资产的所有权关系是本罪的
客体。本罪是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的一个罪名,该章的所有罪名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因私废公。反映在本罪中,就是公款私用。公款以
及其他的公有资产归国家所有,由国有单位代表国家对其行使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权。负责管理、经营国家公有财产的国家工作人员将公款或者其
他公有资产挪归个人使用,使得国家对公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等权能不能有效地行使,并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国家对公
有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应当属于本罪的客体。这个结论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
强调国家对公有资产的所有权关系,而不是国家对公款的所有权关系;目前
学界有观点认为本罪的保护客体之一是国家对公款的所有权关系。②我认为,
这种观点是基于对本罪犯罪对象的狭窄认识。从法条的规定来看,本罪的对
象不仅仅限于公款。尽管刑法第384条第1款明确地将犯罪对象限制在公款
上,但是该条第2款中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将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
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公物作为了犯罪的对象。同时,理解本罪的特别规
定,即刑法第185条第2款和第272条第2款,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挪
用公款罪的这两个特别条款中,只要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行为人将本单位的
资金挪为他用,就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不论是否挪用了公款。因此,将本
罪的犯罪对象界定为公共资产是相对妥当的。二是强调本罪行为对公有资产
所有权的侵害而不仅仅是对公有资产使用权的侵害。学界有观点认为,本罪
的客体之一是公款的使用权③或者公共财物的使用权。④这种观点的理由在
于,挪用公款行为是未经合法批准而擅自将公款移作他用,仅仅侵犯了公款
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并未侵犯公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