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第:竺嚣主筹妻釜理联合学术姒论文集 搦
4.1
6一个基于DSP与图像处理的水表读识系统
郗润平赵荣椿岳思聪易飞
0072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71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芯片与图像处理技术eJ:,r-A自动读识系统,该系统是由以数字信号处理
器DSP为核心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硬件系统和图像数字识另q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由摄像头、数字视烦变换
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复杂可编程控制器件CPLD等组成,软件系统自动的提取并分割图像中的数字,然
后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出这些数字.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采集速度高,将人工抄表改造成自动处理,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DSP,数字识别,读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在军事、科研、航空航天技术、工农业生产、
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视频采集与处理系统一般要求可靠性高、速度快、成本低、体积小、功
耗低和环境适应性强等。视频采集处理系统实现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基于嵌入式工控机,有的基于FPGA,有
的基于专用或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有的基于单片机,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也都各有不足之处[1]。
速图像采集系统。在CPLD控制下,将视频图像数据存入帧缓冲器。利用DSP指令丰富和软件灵活的优势,可
完成不同要求的图像处理任务。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采集速度高、识读率高、良好的算法可移植性及系统
可扩展性等特点。
二、系统硬件方案
显示在液晶屏幕上,或通过串口发送到其它设备中。系统原理如图I所示。
教据lj:i母一 控硝俯峙
图1 系统原理图
读取帧缓存中的图像数据并进行识读处理。它采用4总线4级流水线的增强型哈佛结构;具有40位算术逻辑
2个多通
【2】
电话、因特网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在本系统中它操纵整个系统的工作,并对所获取的视频图像进行必要
154 4.DSP技术的开发应用
的处理等。
数字视频变换器的选择系统选用SAA7111A作为数字视频变换器,SAA7111A是3.3V器件,具有功能
强,功耗低的特点。它采用CMOS工艺,可通过简洁的12C总线编程控制,具有4路模拟输入,内部包含2
路模拟处理通道,可编程选择视频源,内部集成抗混迭滤波、梳状滤波,并具有自动钳位、自动增益控制、时
编程完成初始配置工作。
来自摄像头的模拟信号,首先在模拟信号控制下,进行信号箝位,模拟放大,反混淆滤波,A/D转换,
然后将得到的8位亮度信号和8位色度信号分别送往亮度处理电路和色度处理电路进行处理,产生16位的
像图像进行处理,因此,只采集输出的高8位亮度信号V
PO(15:8)。
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SAA7111A,可以提高系统设计的图像输入部分的可靠性.而大大降低系统的
复杂度.
C5402来实现逻
辑电路的控制,包括视频采集的控制与地址映射,屏幕、串口输出及其它控制等。根据后续图像处理的要求,
这里利用逻辑控制实现了对视频的采样控制。
提供5V电压,用TI的TP3H318提供3.3V和1.8V电压。
擞8V双1U源芯片 一。i。::-—7
39.3片VTPS3318塑—————亏
q黧 个
5”I嵫卷片i型、7805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鹿特丹规则》中的货物控制权问题研讨.pdf
- “文献-发生学”方法与朱光潜学案研究.pdf
- 不同供地政策对土地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以协议供地政策与招拍挂供地政策为例研究.pdf
- “文学即人学”的深度阐释和史实活解——读《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研究.pdf
- 不同供磷水平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pdf
- 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苗期生长性状及其对低磷胁迫响应的QTLs初步定位和分析研究.pdf
- “文学研究与跨文化思辨”专题:两种文化视力的博弈——再论果戈理与别林斯基之争研究.pdf
- “文以载道”之文学现象与中原文化精神研究.pdf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研究在中国研究.pdf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进展(2006~2011)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