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女儿.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妈妈的女儿

西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文学院 姓名:王军 学号:222010308011004 专业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2010级 题目:《妈妈的女儿》中所表现出来的彝族风俗习惯 指导老师:王倩予 邮箱:376027141@ 电话 《妈妈的女儿》中所表现出来的彝族风俗习惯 王军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老民族。它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彝族民间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是彝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所唱的“哭嫁歌”之一,文中体现了很多彝族人民生活当中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习俗流传范围广,时间长,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在认识这部优秀的民间叙事抒情长诗的同时,也为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风俗习惯,并让彝族同胞们正确去地认识这些风俗习惯的发展趋势,一起携手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保护好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所以笔者将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彝族传统习俗列出来,进行简单地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彝族;风俗习惯;《妈妈的女儿》;哭嫁歌 绪论 有人说评价《阿诗玛》一首诗介绍了一个民族,然而《阿诗玛》出于云南彝族地区,云南彝族与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风俗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认识《妈妈的女儿》这部优秀的彝族叙事长诗的同时,为了让人们可以再一次更加丰富的了解一个分部范围广泛,文化丰富彝民族,笔者将从《妈妈的女儿》中介绍和分析文本中体现出来彝族习俗,从它们的流传范围,产生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更好的向读者介绍些关于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风俗习惯。 《妈妈的女儿》(《阿嫫妮惹》)是一首以口头或彝文手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四川彝族地区及云南丽江的宁蒗,楚雄的永仁、元谋、昭通的永善等地的长达五、六百行的叙事抒情长诗,也是在彝族姑娘出嫁时所唱的“哭嫁歌”。如同这首扣人心扉的“哭嫁歌”一样,本文所写的彝族风俗习惯也都是流传于以上这些地区的传统民俗现象。全诗以少女自叹的方式展现了奴隶社会中一位彝族妇女一生的悲惨处境。用“赋、比、兴”的手法,从这位“妈妈的女儿”的“童年回顾”“临嫁哀怨”“婚后愁思”三个部分写出了一首哀婉动人的悲歌。全诗诉说了女儿从出生之日起,度过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在温馨的家庭乐园和充满自由的大山深处快乐成长。但是如开篇所唱: “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人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人说世间痛苦多,世上未必少快乐,?蜂巢般的人世上。只有女人不快活。…………彝家姑娘虽俊秀,个个都要受折磨。”( 好景不长,在她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就在父母的包办婚姻下被迫远嫁他乡,唯有终日哀叹和凄苦的一生。它是一部奴隶社会制度下彝族妇女吟唱不幸和凄凉身世的充满苦、悲、怨的民间诗歌,将永永远远的回荡在大山深处,回荡在每一个具有不幸婚姻和不幸身世的彝族姑娘的内心深处。 《妈妈的女儿》中的彝族习俗 一、出嫁前唱“哭嫁歌”的产生背景 “哭嫁歌”及其产生背景 “哭嫁”是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的一种习俗,从上来看,大多都是妇女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控诉的怨歌。分部在川滇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各个支系几乎都有哭嫁的习俗,千百年来人们自觉传承并不断丰富着“哭嫁”的习俗,保留了许多“哭嫁”的诗歌,如《妈妈的女儿》以外,还有《留住》《阿依阿支》《阿依几几》《阿买恳》等。它们一般都是在姑娘出嫁的前夕,在出嫁女家里吟唱的,其内容丰富感人,唱腔哀怨,低沉婉转。我们称之为“哭嫁歌”。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地方,它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奴隶社会,之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在奴隶社会中,彝族是一个男尊女卑,男权兴旺的时代。男子是家庭的中梁砥柱,妇女则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个可供买卖的廉价劳动力,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于是产生了买卖婚姻、包办婚姻。从此,广大具有不幸命运的普通妇女便开始自发性创作映她们地位不平等的“哭嫁歌”。由于妇女们的命运多数大同小异,很快她们创作的“哭嫁歌”在很多人心中便产生了共鸣。形成了“哭嫁歌”“女人创作、女人哭唱、唱哭女人”的局面。 它是广大妇女们向奴隶制控诉的书,是无数历代彝族妇女用血泪凝练而成的哀歌,多少年来,它仍然吟唱着妇女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向往之情。 注释:(《妈妈的女儿》 四川凉山彝族编译局编 重庆出版社 重庆 1984年7月第一版 第1页 (注:后文所引用的文本皆出自以上版本的《妈妈的女儿》) “哭嫁歌”吟唱的内容 “哭嫁歌”不仅是在女性群体中传唱,许多男性也在传唱,是婚礼习俗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传唱,因此很适合在民间广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