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青海大学研究生院肝胆外科
摘要:分子生物学越来越多的在临床当中得到应用,涉及到诊断、治疗以及一些疾病的监测。本文简单介绍了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如生物学的共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在肝脏临床上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在胰腺临床上的应用等方面介绍。
关键词:肝脏,胰腺,分子生物学基础。
Abstract:molecular biology has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in clinical,involves the diagnosis,treatment,and the monitoring of some diseases.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recent year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such as biology,oncogene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the generality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ver,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pancrea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etc.
Keywords:liver,pancreas,basis of molecular biology.
对外科医师而言,工作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无需对没有直接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对刚从医学院毕业的青年医师来说,本已具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阅读文献和讨论问题不应有太大困难,但对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了解不多。但如果工作中能较多地分析疾病的成因、变化及药物作用机制等,则对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应有所了解,可能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本文简单介绍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
一、生物学的共性:遗传法则
在我们所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生物的种类有成千上万,据不完全统计自然界现存物种约有500万~1000万,其中有科学记载的物种就有170万。如此众多的生物物种,其共同特性是:繁衍和自身相似的同类。生物就是依据这一中心法则进行繁殖生育:如亲-子之间的物质联系是通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进行的。人体共有1013个细胞所组成。人的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携带着10万以上基因。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肿瘤分子生物学发展历史已有25年。1970年以前,在癌变分子基础方面基本上是处在瞎子摸象的阶段。1970年,Steve Martin,PeterVogt,Pe-ter Duesberg证明,Rous肉瘤病毒(RSV,引起鸡肉瘤,1911年由Rous发现)中的一个基因能够使正常鸡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他们把这个基因命名为src(源自sarcoma,肉瘤),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癌基因(oncogene,亦可译成“瘤基因”)或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5年后,Micheal Bishop和Harold Varmus发现,鸡细胞本身就携有src基因。这一发现意味着,在禽类细胞中本来就有能引起肿瘤的基因,而RSV病毒中的src基因是在病毒感染鸡细胞时从后者取走的。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证明细胞本身就有能够致癌的基因(1989年获诺贝尔奖)。
后来发现,不但禽类细胞中有这个src基因,哺乳类动物(直至人类)细胞中也都有这个基因。这表明,这个基因的结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也就是说,src在正常状态下必定拥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于是,引发了2个疑问:(1)在正常情况下它做些什么?(2)它又在何种情况下引起细胞癌变?解开第一个疑问的研究工作打开了一个重要的调控蛋白(酶)新领域。1978年2位科学家报道:src编码的蛋白质是1种蛋白激酶。即可通过把磷酸根加到其他蛋白而调控后者的活性。1980年,另一位科学家发现src蛋白不像当时已知的蛋白激酶那样,把磷酸根加到丝氨酸和苏氨酸上,而是使酪氨酸磷酸化。随后,又发现了一系列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其他癌基因,组成了一类属蛋白激酶族的癌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1 growthfactor receptor)。这一系列发现把癌基因产物直接纳入到细胞增殖调控的环节中。至今已鉴定出20种左右的癌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它们有的是受体,接受生长因子信号并将其转导到细胞,另一些(包括src)定位于胞膜之下或胞浆中转导生长因子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