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2014版高中物理《复习方略》课件:热点专题系列(二)
热点专题系列(二) 测定动摩擦因数的三种方法 【热点概述】 动摩擦因数是表示接触面粗糙程度的重要物理量,在近几年高考中,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创新实验已成为热点。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加速度的测量。 2.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角度的测量。 3.将研究运动物体转化为研究静止物体。 【热点透析】 一、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加速度的测量 当物体在水平面或斜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能测出物体的加速度,则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牛顿第二定律就可求出动摩擦因数。 【例证1】(2012·江苏高考)为测定木块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 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 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 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 方法。 (2)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像。 56.5 48.0 39.0 28.5 19.5 s/cm 60.0 50.0 40.0 30.0 20.0 h/cm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 kg、M=0.50kg。根据 s-h图像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μ的测量结果 (选填 “偏大”或“偏小”)。 【解析】(1)为使A不撞到滑轮,应设法减小B落地瞬间A的速度,因而可以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如图 (3)木块由P至O过程,对A、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μmg=(M+m)a1,又:v2=2a1h 木块由O至Q过程,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2 又:v2=2a2s,解得: 由图像得: =1,解得:μ=0.4 (4)考虑到滑轮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验中要克服滑轮的摩擦力做功,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答案:(1)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见解析图 (3)0.4 (4)偏大 二、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角度的测量 如图所示,小滑块从斜面顶点A由静止滑至 水平部分C点停止。已知斜面高为h,滑块 运动的整个水平距离为x,设滑块在B处无 机械能损失,斜面和水平面与小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则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cosα·x1-μmgx2=0,即mgh-μmgx=0, 解得μ= =tanθ。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只要测出θ角,就可 以计算出动摩擦因数。 【例证2】在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中, 器材是各部分材质相同的木质轨道(如 图所示,其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平滑连 接,水平部分足够长)、小铁块、两个图钉、细线、量角器。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使小铁块从轨道上A点由静止滑下,记下小铁块在水平轨道上 时的位置B; (2)用图钉把细线 ; (3)用量角器测量 ; (4)小铁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表示为 。 【解析】(1)使小铁块从轨道上A点由静止滑下,记下小铁块在水平轨道上静止时的位置B; (2)用图钉把细线拉紧固定在A、B两点间; (3)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水平轨道间的夹角θ; (4)小铁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表示为μ=tanθ。 答案:见解析 三、将研究运动物体转化为研究静止物体 当两个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且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可应用平衡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和正压力的大小,从而求出动摩擦因数。常规方法是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但匀速直线运动的实现比较困难。若转化为研究静止的物体,则实验效果要好得多。 【例证3】(2013·长沙模拟)(1)在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铁块A与长金属板B间的动摩擦因数,已测出铁块A的质量为1kg,金属板B的质量为0.5kg。用水平力F向左拉金属板B,使其向左运动,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已放大),则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 。(g取10m/s2) (2)将纸带连接在金属板B的后面,通过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一些计数点,测量后的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几个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s,由此可知水平力F= N。 【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对A由平衡条件得Ff=2.5N,又有Ff=μmAg,解得μ= =0.25。 (2)由逐差法可得a= m/s2=2.0 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 VIP
- 昆山通海中学小升初考试试卷.docx VIP
- 交警基本法律知识.pptx VIP
- 2025下半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3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海南三亚市天涯区教育系统招聘幼儿园编制教师16人(第1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5套).docx
- 旅游美学——第三章-审美心理.pptx VIP
- 《永冻土地区场道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课程教学大纲.doc VIP
- 考研英语单词表汇总(5500).doc VIP
- 2025下半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3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科技之光》精品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