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训三 苜蓿属的病害
实训三 苜蓿属的病害 一 苜蓿锈病 症状 叶片两面,主要在叶下面,以及叶柄、茎等部位受病菌侵染后,开始出现小的褪绿斑,随后隆起呈疱状,圆形,灰绿色,最后表皮破裂露出棕红色或铁锈色粉末。这些疱状斑即是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其粉状物是夏孢子和冬孢子。使之产生系统性症状,植株变黄,矮化,叶形变短宽,有时枝条畸形或偶见徒长,病株呈帚状。叶片上初生蜜黄色小点,随后叶片下面密布杯状突起锈子器,由此散出的黄色粉末即是将侵染苜蓿的锈孢子。 后表皮破裂露出棕色或铁锈色粉状物 病原菌 条纹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属 发生规律 在我国北方地区,苜蓿锈病发生的菌源除来自南方温暖地区的夏孢子,当地越冬菌源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在苜蓿田内及附近常可见到许多遭受侵染的乳浆大戟,于5月中、下旬产生锈子器和锈孢子,传到附近苜蓿植株上,6月上旬苜蓿锈病开始发生。我国北方广大地区7月以前多为干旱天气,不利于锈病的流行,所以病害流行期也多在7月中、下旬之后。生长季节,以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田间病害流行。夏孢子发芽和侵入的适温为15-25℃,最低温度2℃,超过30℃虽能萌发,但出现芽管畸形,到35℃夏孢子便不能发芽。夏孢子发芽要求相对湿度不低于98%,以水膜内的发芽率最高。在北方较干旱的地区,只有在雨季来临的7-8月,才能满足夏孢子发芽侵入的湿度条件。在灌水频繁或灌水量过大的地区,也可造成有利锈菌夏孢子发芽的田间湿度条件,苜蓿锈病也会严重发生。过施氮肥,草层稠密和倒伏,利用过迟或不足均可使此病加重。 分布与危害 苜蓿锈病是世界上苜蓿种植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以南非、苏丹、埃及、以色列和前苏联南部(土库曼)等国家和地区的苜蓿受害严重。在我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和台湾等地均有发生。有些地区苜蓿锈病发生严重,如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江苏。苜蓿发生锈病后,光合作用下降,呼吸强度上升,并且由于孢子堆破裂而破坏了植物表皮,使水分蒸腾强度显著上升,干热时容易萎蔫,叶片皱缩,提前干枯脱落。病害严重时干草减产60%,种子减产量50%,瘪籽率高达50%-70%。病株可溶性糖类含量下降,总氮量减少30%。有报道,感染锈病的苜蓿植株含有毒素,影响适口性,易使家畜中毒。 防治方法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锈菌是严格寄生菌,选用抗病品种防治此病是最有效的方法。抗病性鉴定可通过田间表型选择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选育抗病植株。 2、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和钙肥,适量施氮肥,可以提高苜蓿对锈病的抗性。 3、合理排灌:田间不应有积水,勿使草层湿度过大,以减轻病害。 4、发病严重的草地应尽快刈割,不宜留种。 5、药物防治:喷施内吸杀菌剂,在锈病发生前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用1:1:200药液喷雾。发病初期喷施20%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20克,加水70升,均匀喷雾 二 苜蓿霜霉病 症状 常见局部性症状,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的褪绿斑,淡绿色或黄绿色,病斑边缘不清晰,随病斑的扩大或汇合,以至整片小叶呈黄绿色,叶缘向下方卷曲。潮湿时叶背出现灰白色至淡紫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又称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感病植株也可出现系统性症状,全株褪绿矮化,茎变短,扭曲畸形。重病株不能形成花序或发育不良,大量落花、落荚。 病原菌 苜蓿霜霉菌, 后鞭毛菌亚门, 霜霉属。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系统侵染的苜蓿病株地下器官中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次春随着苜蓿株返青生长,感病植株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新生植株。卵孢子随残体混入种子间,可成为远距离传病的重要途径。分生孢子产生要求黑暗和接近100%的相对湿度。形态成熟的分生孢子,依环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到几天,如室温下相对湿度低(RH48%上下)时,大部分孢子在0.5-3小时内死亡,在冰冻状态下可存活7天。在田间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滴溅传播。孢子萌发必须有液态水存在,发芽温度为4-29℃,最适温度为18℃。发芽管通常形成吸器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通过气孔侵入。幼嫩组织容易受侵染。在有利条件下,5天可以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温凉潮湿,雨、雾、结露频繁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炎热干燥的夏季停止发病,因此,许多地区常出现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我国北方,第一茬草受害较重。 分布与危害 广泛发生于温带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高海拔地区也有发生。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均有发生。以生长季节较凉爽多湿的地区发病严重。条件适宜时,头茬草减少30%以上,种子产量和品质也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