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古学复兴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作者:左玉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45 更新时间:2005年10月29日
中国学术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及知识系统,是很复杂的过程。接纳西方学科体制,仅仅是将中学纳入近代学术体系的开始;按照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编目中外典籍,也是中学纳入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之初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及其知识系统,要完全纳入近代西方分科式之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中,必须用近代分科原则及知识分类系统,对中国学术进行重新整合。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尝试用近代学科体系界定“国学”,实际上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之新知体系中[1]。本文仅限于对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情况略作梳理与分析,以揭示中国学术纳入近代西方新知体系之历程,而对五四时期“整理国故”运动则留待他文专论。
一、以西方新理新法治旧学
西学输入中国后,许多有识之士将研究兴趣从中国经史之学转移到西方近代新学上,接受了西方近代新知、新理、新法。以刚刚接受之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以适应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成为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林白水定《杭州白话报》宗旨曰:“因为是旧学问不好,要想造成那一新学问;因为是旧知识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知识。”[1]故在晚清许多学者看来,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半断烂,一半庞杂”,主张用西方近代学科分类体系来分割和重新整理古代学术,即将原来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框架之分类体系彻底抛弃,转而按照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近代学科分类体系来分割和重新归类。
严复以西学为坐标来评判中学,对中国学术批评较为严厉。在他看来,若以近代西学之标准审视中学,则中国学问不称其为“学”:“‘学’者所以务民义,明民以所可知者也。明民以所可知,故求之吾心而有是非,考之外物而有离合,无所苟焉而已矣。……是故取西学之规矩法戒,以绳吾‘学’,则凡中国之所有,举不得以‘学’名;吾所有者,以彼法观之,特阅历知解积而存焉,如散钱,如委积。”[2](P45)既然中国传统学术仅仅是“阅历知解而存”之“散钱”、“委积”,则有必要“取西学之规矩法戒”,对之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演变为近代意义上真正的“学”。这项工作,便是“整理国故”。
提起整理国故,自然会想到五四时期胡适发起之“整理国故运动”。实际上,广义上之“整理国故”,或者说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研习中国旧学(国学、国粹)之工作,从清末即已开始。国粹派提出“保存国粹”、“古学复兴”及“昌明国学”之时,中国学术界实际上已经开始大规模之“整理国故”运动。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云:“最近五十余年以来,为中国学术思想之革新时代。其中对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进步最速,贡献最多,影响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巨。”“此黎明运动在当时之学术界,如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方面广博,波澜壮阔,沾溉来学,实无穷极。”[3](P28)钱氏将“国故研究之新运动”溯至晚清,称其为“黎明运动”,颇有卓识。
西方近代学术知识输入后,崇尚西学、新学之风日盛,中国传统学术面临着生存问题。既然旧学面临生死存亡之危机,自有学者思谋保存与发扬之道。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之国粹派对当时学术界之状况作了这样的概述:“今后生小子,入学肄业,辄束书不观,日惟骛于功令利禄之途,卤莽灭裂,浅尝辄止。致士风日趋于浅陋,毋有好古博学,通今知时,而务为特立有用之学者。”[4]正是有鉴于此,以章太炎、邓实等国粹派提出了“保存国粹”主张。
何谓国学?何谓国粹?《礼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专指国家兴办之学校,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一国特有的学术”。近代意义之“国学”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的。国粹派所谓“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之总称;其所谓国粹,是指国学所含之精华:“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则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5] 故保存国粹,就是保存与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为保存国粹,邓实等人主张“古学复兴”。其所谓“古学”,是指先秦学术,即君主专制建立及“异族”入主之前,未受“君学”、“异学”浸染之“汉族的民主的国家”之学术,即先秦诸子学。章太炎曰:“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故中国之学,其失不在支离,而在汗漫。”[6](P285)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为宗旨,国粹派发表了许多研究中国旧学之论文,编写《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