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目录第一篇(一) 总说明第一篇(二) 附 图第二篇 环境保护第三篇 消 防第四篇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第五篇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第六篇 总概算目 录1.概述11.1前言11.2项目概况21.3设计依据31.4设计范围及分工5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1.6主要设计技术原则71.7工作简要过程72.热负荷及电力系统122.1 热负荷122.2 电力系统133.生活垃圾处置概况153.1生活垃圾处置技术比较153.2 ****县生活垃圾排放、处置概况214.机组选型244.1参数选择244.2供热机组型式选择244.3锅炉选择254.4 装机方案的确定274.5 热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94.6推荐方案机、炉的主要技术参数305.建设条件315.1接入电力系统315.2燃料供应315.3厂址条件325.4交通运输355.5供水水源355.6灰渣综合利用366.工程设想366.1总体规划及总平面布置和运输366.2垃圾焚烧炉燃烧系统426.3热力系统486.4主厂房及辅助设施布置496.5垃圾给料系统506.6输煤系统536.7除灰系统546.8除渣系统566.9动力供应及厂内管道576.10化学水处理系统616.11水工部分666.12电气部分736.13热工控制部分766.14暖通部分836.15土建部分857.环境保护(见环境保护专篇)918.消防(见消防专篇).919.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见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专篇)9110.节约能源及原材料(见节约能源及原材料专篇)9111.生产组织及定员9212.工程实施条件及进度9312.1工程实施条件9312.2实施进度设想9313.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9513.1 投资估算.9513.2经济分析9614.主要结论及建议10314.1主要结论10314.2 建议103附 件:****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对安徽省****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保审查意见》;****县国土资源局文件广国土资初审字[2008]01号《关于对安徽省****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地初审意见》;****县建设委员会《关于对安徽省****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安徽电力****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对****县垃圾焚烧发电并网事宜的答复》;****县水务局文件广水行审字[2008]03号《关于同意****县垃圾焚烧发电厂用地取水的批复》;安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生活用水和污水排放的承诺》;安徽省****县物价局《关于****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关价格的说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关于对安徽省****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贷款意向承诺书》;****县环境监测中心《无量溪河水质现状监测》监测报告;安徽****经济开发区热用户分布图;1.概述1.1前言****县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是为适应****的改革开放、发展和繁荣****的经济,保护****的环境、促进****和谐发展而建设的一座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318国道和3条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发达,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环绕四周的有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南京禄口、合肥骆岗等机场和上海、芜湖、南京、宁波等港口,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勇当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排头兵,积极实施“工业兴县、竹业富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全县工业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合理布局、产业定位,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箱包、精细化工、家具制造、竹木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七大产业集群。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与2001年相比,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4%;财政收入五年增长3.4倍,由全省第39位上升到第11位,其中地方税收入上升到全省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42.2%。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位次由1999年的第51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8位、2005年的综合第6和动态第3位,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2005 年 6 月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