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之嗚呼哀哉.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質性研究之嗚呼哀哉

2008年政治学研究与方法讲习班 質性研究之嗚呼哀哉 什麼是質性研究?不是定量吧 什麼是紮根理論?其實不清楚呢 什麼是深度訪談?深度好些吧 我們都知道,質性研究只能描述 什麼是田野工作?必須深入農村嗎? 是否質性研究?決定於研究主題 是不是每晚收看「冬季戀歌」? 「冬季戀歌」如何喚起妳初戀的記憶? 妳是否喜愛「冬季戀歌」的劇中人物? 為何質性研究?研究優勢 經驗研究:調查發言、眼見為憑 資料可得:難以量化、難以取得 個人因素:進入門檻、個人管道 社会科学经验研究:质性与量化 講員:政大東亞研究所副教授 耿 曙 ? 社會科學的質性研究 ? 定位質性研究:歷史與特徵 ? 質性與量化:方法與案例的對照 ? 質性研究的特質 ? 質性研究:見解或誤解? 社會科學的質性研究 人類行為的理解:動機與意義 理解物 vs. 理解人 物的動態:S-R 模型 (施力/重力) 人的行為:S-O-R 模型 (為情/為義) 社會科學研究 研究人的行為 行為理解來自對其背後動機/意義的掌握 社會行為的理解:文化與規則(Peter Winch) 可解的行為:外星/瘋子?可否由行為解讀動機 理解的方式:規則作為聯繫 判斷的依據:規則的來源,文化 (local culture) 行為意義的理解:共同建構 理解對象:人心隔肚皮 ,主觀、流動的意義 理解主體:有隔(揣度)、有見(偏見) 理解方式:視域的融合(Hans-Georg Gadamer) 定位質性研究:歷史與特徵 社會科學與質性研究 質性學史(詮釋傳統) 誠實歷史(80年代之後) 台灣發展(熱衷與拒絕) 何謂質性研究﹖ 資料層次:量化 vs. 非量化 方法層次:實證方法觀 vs. 詮釋方法觀 質性 vs. 量化:理論觀點的對照 量化/實證方法觀 質性/詮釋方法觀 本體論 (研究對象) 現實是客觀存在的 (焦點:外在現象) 意義是主觀流動的 (焦點:內在意義) 認識論 (研究者) 現實可以相對客觀的加以理解掌握 無論現實或意義,均受到理解角度的影響 知識功能 (研究目的) 掌握現實的方式是因果關係,如此便可控制、改造現象界 感知意義的方式是互動,目的在人與人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之後可表達為因果形式 知識形式 (研究表述) 普遍因果關係,應用時直接外推 深刻的啟發理解/參照推論,即便以因果形式表現,也因規則概念是相對的,因果律則也是地方的/有限的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 研究者適度疏離,才能保持客觀 (一致的量表/預設的問卷) 研究者積極互動投入,才能發展深刻理解 (參與互動/解釋互動) 深度訪談:應用最廣、觸類旁通 何謂訪談﹖ 目的與控制(對話 vs. 訪談) 角色與默契(進入訪談) 如何深度﹖ 探索意義(行為觀察 vs. 內心世界) 共同建構(既存報導 vs. 刺激創造) 質性訪談與量化訪談 質性 vs 量化:以深度訪談與調查訪問為例 調查訪問 深度訪談 內容設計 事先確定/訪談人單方決定 應變過程/受、訪雙方共同決定 歷程控制 嚴格控制/高度標準化的問題與固定的研究程序 (結構問卷) 開放互動/開放的問題與彈性的歷程 (半結構或無結構問卷) 著重訊息 單面特定/故易廣泛蒐集 (大樣本,嚴格的抽樣程序) 全面深度/故研究範圍難以擴大 (小樣本,強調深度的對話) 受訪對象 平凡典型/方便進行理論類推 (化約-分析的預設) 獨特個體/不易進行個案比較與類推 (全體主義的預設) 訪員角色 中立疏離/嚴防個人偏見的涉入干擾 主動投入/參與意義建構,但須交代個人偏見及如何反省面對 訊息詮釋 超越脈絡/處於社會文化脈絡之上 (理論解釋/強調超越脈絡的類推) 深植脈絡/植根於生命與社區脈絡 (融入脈絡求解/強調對於脈絡的了解) 質性研究的特質 I:參與互動 關係作為基礎、參與生活世界 培養信任:進入場域、穿透障礙 發掘意義:偶然環境、自省動機 選擇關係:局外局內、親密疏離 建立關係:中介/酬賞/漸進、技巧(同與報) 超越制約:關係局限 vs. 關係擴充 質性研究的特質 II:解釋互動 接引意義、建構意義、傳述意義的七項原則 目的:意義的揭示為關鍵(深度描繪) 過程:開放、分享的互動 方向:貼近生活結構、融入生命歷程 依據:整體互動歷程作為文本(逐字與劄記) 背景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