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课件_2002年诺贝尔生物学.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诺贝尔课件_2002年诺贝尔生物学

2002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 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 获奖者简介 ?1927年1月13日生于南非。1951年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大学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业,1954年取得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分子科学研究所。他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布雷内在英国剑桥完成的这些发现为他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 获奖者简介 生于1947年5月8日。先后于1972年和1974年取得哈佛大学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他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他揭示了这些基因怎样在细胞死亡过程中相互作用,并且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 获奖者简介 生于1942年3月27日。1963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6到1969年间在美国圣迭戈“索尔克生物研究中心”做博士后,1969年到著名的英国MRC分子生物实验室从事研究,1986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到2000年间任英国剑桥桑格中心主任。他的贡献在于找到了可以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他指出,细胞分化时会经历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他还确认了在细胞死亡过程中控制基因的最初变化情况。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什么是“程序性细胞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诞生固然非常重要,但细胞的死亡也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分裂逐步形成大量的功能不同的细胞,发育成大脑、躯干、四肢等。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不但要恰当地诞生,而且也要恰当地死亡。人在胚胎阶段是有尾巴的,正因为组成尾巴的细胞恰当地死亡,才使我们在出生后没有尾巴。如果这些细胞没有恰当地死亡,就会出现长尾巴的新生儿。从胚胎、新生儿、婴儿、儿童到青少年,在这一系列人体发育成熟之前的阶段,总体来说细胞诞生的多,死亡的少,所以身体才能发育。发育成熟后,人体内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处于一个动态平衡阶段,一个成年人体内每天都有上万亿细胞诞生,同时又有上万亿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 线虫作为研究对象有什么好处呢?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科学家就开始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要揭开这一奥秘,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像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太简单,而像哺乳动物这样由大量细胞组成的生物又太复杂,科学家最终选择了线虫。?线虫身长只有1毫米,有959个细胞,基因相对不多(只有1000多个),构造简单,生命周期也短暂,而最关键的是它身体透明,便于用显微镜观察,最适合作为实验室研究对象。在1989年成为台湾华人基因协会荣誉会员的布伦纳便曾指出,他选择线虫来研究,是因为它足够细、多细胞而且数量多。 布伦纳:40年前便应获奖 布伦纳是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线虫时,发现某种基因的突变会对线虫的器官发育产生某种特别影响的,苏尔斯顿据此进一步研究,在70年代发现了“细胞自杀过程”,至于霍维茨则在80年代发现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头两个主要基因,并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目前科学家已通过线虫成功认出另外那些控制细胞死亡的主要基因。   布伦纳当年提出遗传密码的传递有三部曲,即是从DNA到RNA,然后再从RNA到蛋白质。他的这一理论,已被奉为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教义”。在RNA之后,布伦纳转而研究神经系统之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他花了十多年时间,逐一追踪线虫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到900多个。后人根据他开拓的线虫模型,最后得出整个细胞死亡理论。 苏尔斯顿:基因图谱之父 ??1969年,苏尔斯顿回到英格兰,加盟布伦纳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科研小组。正是这个小组首次确认了DNA的结构,公布了线虫的基因图谱。 1998年,苏尔斯顿排列出线虫的基因图谱,得出科学界首份动物基因图谱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