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角度看《1942》.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学角度看《1942》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艺术学角度看《1942》 于思文 马卫星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摘要 本文笔者从艺术学角度看《1942》,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1942电影 美学内涵 影评有感 《1942》在2012年的中国影坛上,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无论其创作的严谨或是制作的精良,无论是题材选择之惊心动魄、美学态度之庄严肃穆,或是艺术风格之统一完整、视听语言之精雕细刻,都体现出作品远远高出国产电影平均水平之上的艺术品质和社会价值。但是,这样一部万众期待的作品,尽管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奔走相告的影响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效果。虽然票房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部影片的价值,但是却反映了这部影片在观众关注度与需求度之间的落差。当我们冷静地看待这种落差的时候,也许我们能够看到落差反映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美学问题。 不得不承认《1942》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把人们带进那段动荡的岁月。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这些大部分进入历史书的事件,却仅仅只是衬托。1942年,河南大饥荒才是故事的主线。震撼过后,感动之余,让我们用立体的视角再次感受《1942》。 《1942》在2012年的中国影坛上,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无论其创作的严谨或是制作的精良,无论是题材选择之惊心动魄、美学态度之庄严肃穆,或是艺术风格之统一完整、视听语言之精雕细刻,都体现出作品远远高出国产电影平均水平之上的艺术品质和社会价值。但是,这样一部万众期待的作品,尽管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奔走相告的影响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效果。虽然票房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部影片的价值,但是却反映了这部影片在观众关注度与需求度之间的落差。当我们冷静地看待这种落差的时候,也许我们能够看到落差反映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美学问题。 表现人类灾难的电影不少。抛开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灾难片不说,纳粹集中营也是电影中常常表现的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题材之一。但是,这些影片在表现人类所遭遇的巨大灾难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搏斗者、救赎者、超越者或者忏悔者的视角,表现他们用勇气、智慧、牺牲、担当、良心去面对苦难,去帮助受难者,正视罪恶,最终完成对罪恶和苦难的超越,如同在一片黑暗的天空中发现了一颗星星的光亮,不掩饰黑暗但却突出了人性的伟大。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商业考量,希望电影不因为过度压抑而失去观众和市场;但另一方面,我更愿意认为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希望电影不让观众在巨大的银幕上重新陷入地狱的阴森,而是在绝望中能够看见人性的星光和救赎的希望。正是因为这些影片中,这种黑暗的越狱者形象的坚毅、独特,甚至有些受难者的崇高,不仅让观众了解和认识到人类历史上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而且也或多或少地植入了对未来正义和人类自我救赎的信心和希望。事实上,许多观众之所以对这些影片刻骨铭心,的确不仅在于苦难,更在于这些面对巨大灾难和牺牲时人性所显示出的不屈不挠的挺立。从这一点来说,《1942》或者过于沉浸在苦难中不能自拔,几乎没有一丝亮色和一点透气口,其影片透露的那种绝望的气息,多少会让观众有些审美上的畏难情绪。 亮色当然不是粉饰历史,更不能伪饰历史,不能人为地为历史加上光环,但是选择从什么视角去表现历史、开掘题材,仍然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美学选择、美学态度。当年曹禺在《雷雨》的大悲剧中,曾经创作过一个周朴园心灵忏悔的尾声,试图为陷入命运悲剧深井中的观众留出一片希望的天空;鲁迅那样自认为“冷酷”的作家也会在小说《药》的结尾留出一点亮色的象征。其实,这都是一种对苦难的自觉的美学超越。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过一段话:“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撰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从这个角度看,《1942》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电影来说,仅有苦难是不够的,或者说仅仅讲述苦难是不够的,更重要地是需要表达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天空越黑暗星光更明耀,黑暗之中的星光反而会成为观众心中一盏长明之灯。 一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消遣的时光,一段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拨乱心弦的思考,灾难与美的结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令我们震撼的画面。虽然整个影片还有让我不解和疑惑的情节,但一部力作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有人说《1942》是一个起点,但我更觉得它是一座里程碑,中国电影之路还很漫长,但却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雷雨》作者曹禺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