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围网
第四章 围网类渔具 §1.围网的捕捞原理与结构 §2.围网的设计理论与计算 §3.围网的捕捞技术 §1.围网的捕捞原理与结构 捕捞原理 生产特点 种类 结构 一、捕捞原理 捕捞工作者根据经验或用科学仪器(如探鱼仪)探测,掌握了鱼群活动情况即发现鱼群后,渔船快速呈圆形行驶,迅速包围鱼群并阻拦其退路,然后设法缩小包围圈,迫使鱼群集中到取鱼部或网囊内而被捕获。 围网作业图 二、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机械化程度高,作业主动性强,能捕捞大多数中上层鱼类; 在鱼群密集的水域,捕捞效果优于其它类型渔具; 可常年作业; 作业区域广,特别适宜在深水湖泊、大型水库等水域作业; 能捕捞名特优鱼类,如银鱼、池沼公鱼等; 空网率较高; 劳动强度大。 三、种类 按网具结构来分,分为无囊围网和有囊围网两个型; 按作业船只来分,可分为单船围网、双船围网和多船围网三个式。 无囊围网(内陆水域多用):长带形,取鱼部一般位于中央(等翼围网),依其下纲有无缔括装置可分为无环围网和有环围网: 湖泊:多用小型的无环无囊围网 水库:多用大型的有环无囊围网 有囊围网(海洋多用):一个短囊和两个长翼构成。 单船围网:用单艘机轮放网来包抄鱼群,机械化程度高; 双船围网:用双船同时放网包抄鱼群,包围鱼群速度相对较快; 多船围网:用三船或多船作业(目前少用)。 四、结构 无囊围网:由网翼和取鱼部构成,取鱼部最高,两侧网翼逐渐降低,取鱼部网衣较多,作业时能形成囊状接纳鱼群。其中: 有环围网:由网衣、纲索、与下纲相连的缔括装置(即括纲、底环和环纲)及属具构成;缔括装置的作用——封闭鱼类下逃的通道,即起网时,封闭网底口,防止鱼群从下底逃逸。 无环围网:无缔括装置。 无囊围网结构图 §2.围网的设计理论与计算 长度的确定(重点) 上下纲长度比例 高度的确定 缩结系数与网目尺寸 纲索与缔括装置 浮沉力配备 一、长度的确定 围网长度:网具缩结后的上纲长度; 长度与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鱼群大小、鱼群游速)、作业方式(单船、双船、多船)、渔船性能(主机功率、行驶速度、回转性能)以及作业时的机械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1、依渔船的回转半径确定 回转半径,即渔船最快调转前进方向所绕圆周的最小半径; 作业时,渔船的回转半径不小于渔船长度的1.5倍,即: R ≥1.5 Lc 式中 R—渔船的回转半径,m; Lc—渔船吃水线长度,m. 围网的最短长度(Lw)即为: Lw=2πR=2π×1.5 Lc ? 10 Lc 由于在作业时,包围半径均大于回转半径,而且包围圈也不一定是正圆形,故围网实际长度(L’w )应再放长50~100%。即: L’w =(1+50~100%)Lw =(15~20)Lc 2、依鱼类行为特点确定 Lw = k (x + r) 式中: Lw—围网长度,m; r —鱼群大小的平均半径,m; x —渔船相对鱼群的超前距离,m; vp —鱼群的游动速度,m/s; vc —渔船放网时的平均速度,m/s; k —常数,k与Vc/Vp有关。 3、有关VC、VP、x和r VC 指渔船放网时的速度。研究表明,2a在100 mm以上,渔船快速投网时,其最大自由航速Vmax将损失约30%。即: VC = 70%Vmax 淡水围网符合上述条件。 VP 指鱼群的最大游速。淡水中鲢、鳙和草鱼等中上层鱼群的VP约为1.2 m/s。 r 指鱼群的最大半径。鲢、鳙和草鱼等中上层鱼类r约为10m。 x 指渔船超越鱼群的距离,又称超前距离。 作业时不打扰鱼群原有的集群行为; 阻止鱼群的水平逃逸和垂直下潜逃逸。 淡水中捕捞鲢、鳙和草鱼等时,x值约为30m。 4、上下纲长度的比例 上纲长于下纲 上下纲等长 下纲长于上纲 上纲长于下纲(最常用) 比例: L2= L1 -1.5H; 优点:形成底边收缩的截头圆锥形,减少鱼类从下纲逃逸的可能,并缩短收绞括纲的时间; 缺点:下纲的沉降速度慢,网片利用率低,网衣与括纲易纠缠。 缩结与围网高度 通过改变上下纲的缩结系数来改变围网的上下纲长度,从而改变围网高度。 上纲与下纲等长:多为手工操作的无环围网,长期使用,则因起网时上纲受力大而使得上纲长于下纲,故其特点与第一种情况相类似。 下纲长于上纲:生产中,下纲比上纲长约8~10%。 二、高度的确定 围网高度:网具中央取鱼部的高度; 主要取决于作业场所的实际水深、捕捞对象的栖息水层及其下潜能力——作业场所水较深,捕捞对象栖息水层较低,下潜能力强,则网高可适当加大;反之,网高可降低; 按长高比来确定: 机轮围网12:1~15:1;手工围网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