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 学界一盏灯.docxVIP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 学界一盏灯.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 学界一盏灯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报告学界一盏灯  学界一盏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祖光XX-09-101996年,科学家王大珩院士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察,猛然想起一件事:“小马该申报院士了。”他说的“小马”,是哈工大教授马祖光这年,“小马”68岁了。第二年,人们忙着为马祖光申报院士。王雨三教授是马祖光的同事,受校方委托整理材料。随后,马祖光打来电话:“听说,你在整理我的材料?”王雨三说:“是啊。”马祖光以郑重的口吻告诉他:“请马上把材料拿回来,不要上报。”为此,同事们“想不通”:“评院士,可是一个学科、一个人的至高荣誉。为啥不报?”马祖光的解释是:自己“水平不够”。1999年,又到了“推荐”院士时,哈工大直接将申报材料寄走。“反正无需本人同意,评上了也是学校的光荣”,有关人士这样想。马祖光知道后,给中国科学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这封信,用特快专递寄到了北京。哈工大原副校长强金龙回忆:“马祖光不是不愿意当院士,而是非常向往,他把这一学术荣誉看得无比圣洁。”XX年,又到“推荐”院士时。中国科学院规定,申报材料上必须要申请者“本人签字”。校方再次准备了申报材料,众多的学者、教授与马祖光商量:“老师,您就同意吧。”对此,马祖光摇头,拒绝签字。申报截止日,哈工大人事处向校党委请求“做马祖光的思想工作”。为此,时任哈工大党委书记的李生迈进了马祖光的家门,问他:“为啥不评院士?”马祖光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谈了一个半小时,李生也没能说服马祖光。实在“没办法”,他换个话题,聊起了“党建工作”。此刻,勾起了马祖光对当年入党情景的回忆,感慨道:“我这一辈子都听从党的安排。”李生书记马上接过“话茬”:“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是校党委作出的决定,你再听从一次党的安排。”马祖光脸涨得通红,很久没说话,最后问李生:“非要我签字?”李生点了点头。马祖光没再吭声,在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年,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XX年7月15日,马祖光不幸辞世。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评价这位长期自认为“水平不够”的院士时说,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王大珩院士称他为“少数先驱者之一”。至今,分析马祖光为何“不评院士”,有人透露,一是他治学严谨;二是他反感动辄“找关系、吹嘘、炒作”的学术界的浮躁气。马祖光的学生陈德应说:“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名字、房子、票子、车子,先生都放下了。”1980年,马祖光在德国取得了研究突破。回国后,他指导学生再现这一实验结果。刘国立回忆说,论文写成后,他把马祖光的名字排在首位,但马祖光审稿时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对此,他找马祖光问:“怎么回事?”马祖光说:“实验是你们做的。”刘国立不解:“我们的实验是你指导的,而且,我们不过是重复你的实验成果啊。”马祖光说:“你们年轻,路还长,这个成果对你们有用。”第二遍改稿,刘国立再次将马祖光名字署在第一位。后来看定稿,发现这次马祖光将自己的名字移到最后。陈德应说,马祖光为一位研究人员修改论文,改了7遍,已经看不出第一稿的痕迹,几乎全是马祖光写的,但他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对此,马祖光曾说,不能跟同事、学生争成果、留一手,这是“起码的道德”,“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辞世前作的最后一场报告,主题是:《做人与做事》。科学家的人格是科学的脊梁我是流着泪读完记者采回的这组报道的。凝视着阳光穿过窗格投射在雪白墙壁上的映像,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着马祖光老人的形象。从别人忙着为他申报院士而他坚持认为自己“水平不够”,到和学生一起完成论文后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从把参加国际会议发给的补助省下给实验室买设备,到最后倒在为妻子求医的医院里,这个严谨的科学家、勤奋的老师、慈爱的丈夫、无私的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实践着自己的承诺: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当我们不再惊讶学者以科研为名搞创收,不再把学术造假当新闻;当我们已习惯于学术圈的“自我吹捧”风气,淡看为人师者忙于打理公司而不务教业的今天,马祖光的身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们面前,以优美的剪影映出科学精神的挺拔。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科学家的人格遗忘于科学之外,以为科学可以脱离科学家的人格,但马祖光先生远去的背影投射到我们心中这样一个答案:科学家的人格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的脊梁。科学不仅追求一个客观的、对人们有用的结果,而且需要在普及中被大众信仰。而什么样的科学才能被大众充分信仰呢?必须有科学家高尚的人格作为信仰的基础。基于科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芸芸众生无法直接理解和判断科学的信息,很多时候只能从科学的从事者和代言人科学家的品质上判断科学。如果从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