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过滤 §1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2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2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一、过滤基本方程 例:在实验室中采用一个边长为0.24m×0.23m小型板框过滤对某固体粉末与水的悬浮液进行过滤实验。悬浮液固体含量为25kg/m3,温度为20℃。试验分别测定了在过滤压强差△p为0.1MPa、0.3MPa、0.4MPa下。在不同过滤时间下所得的滤液体积量见下表。 试求:(1)各△p下的过滤常数K及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qe; (2)滤饼压缩指数s。 * * §1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分离 悬浮液(固-液混合物) 含尘气体(固-气混合物) ------过滤 一、过滤过程 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重力、压力、离心力等)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 二、过滤介质 (1)固体颗粒:天然的(如石英砂、无烟煤、磁铁矿粒)和人工合成的(如各种滤料) (2)织物介质,如棉、麻、丝、毛、合成纤维、金属丝等编织成的滤布; (3)多孔性固体介质,如素瓷板或管、烧结金属板或管等。 (4)多孔膜:由高分子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制成的薄膜。 过滤介质 滤浆 滤饼 滤液 三、过滤分类 (表面过滤)推动力:重力、压力、离心力 架桥现象 滤饼过滤 表面(滤饼)过滤示意图 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 过滤流体 滤液 过滤介质 深层过滤示意图 应用比较: 滤饼过滤: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容易形成。如污水脱水用的真空过滤机、板框式压滤机,给水处理中的慢滤池、袋式除尘器。 深层过滤:颗粒物含量少。如快滤池 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颗粒物最终附着在介质表面 悬浮液 滤液 过滤介质 L 滤饼 △p 过滤速度------ dt---微分过滤时间,s; dV---dt时间内通过过滤面的滤液量,m3; A---过滤面积 悬浮液 滤液 过滤介质 L 滤饼 △p 过滤速度与推动力之间的关系可用Darcy定律表示: Rm,Rc----过滤介质和滤饼层的过滤阻力,m-1; rm,r----过滤介质和滤饼层的过滤比阻,m-2,是单位厚度过滤介质或滤饼层的阻力; Lm,L----过滤介质和滤饼层厚度,m。 Rm= rmLm;Rc=rL ---------Ruth过滤方程 将过滤介质的阻力转化成厚度为Le的滤饼层的阻力 设每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时,被截留在过滤介质上的滤饼体积为f(m3滤饼/m3滤液),则 代入过滤速度表达式中: 大多数情况下,有: 故 -----表面过滤基本方程 过滤常数 K反映悬浊液的过滤特性,与悬浊液浓度、滤液黏度以及滤饼层的颗粒性质和可压缩性有关;Ve和qe跟过滤介质特性相关。 (一)、恒压过滤 二、过滤过程的计算 特点: K为常数 积分得: 或 若过滤介质阻力可忽略不计,则 或 ------确定滤液量与过滤时间和过滤压差等之间的关系。 3、恒速过滤 特点: K不为常数,而u为常数。 整理得: 若过滤介质阻力可忽略不计,则 或 或 1500 t 1000 q 500 0 0 0 . 025 0.05 0.075 q 三、过滤常数的测定 恒压时: 求出压缩指数s 423.2 530.8 1120.2 0.05 285.8 351.7 756.2 0.04 170.7 205.2 448.0 0.03 74.5 95.1 214.3 0.02 22.6 29.6 74.0 0.01 0 0 0 0.00 过滤时间/s 滤液体积V/m3 0.4 0.3 0.1 过滤压强差△p/MPa Ⅲ Ⅱ Ⅰ 实验序号 0.4 0.3 0.1 过滤压强差△p/MPa Ⅲ Ⅱ Ⅰ 实验序号 t/q t t/q t t/q t q/m3m-2 V/m3 0.05 0.04 0.03 0.02 0.01 0.520 0.416 0.31 0.208 0.104 1120.2 756.2 448.0 214.3 74.0 2167.7 1817.8 1445.2 1030.3 711.5 813.8 423.2 1020.8 530.8 687.0 285.8 845.4 351.7 550.6 170.7 661.9 205.2 358.2 74.5 457.2 95.1 217.3 22.6 284.6 29.6 (1)由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q与t/q,结果见下表。在直角坐标上分别绘出不同△p下的t/q~ q值,得三条直线。 读取直线斜率和截距即可求得K、qe。 Ⅰ: 2.81×10-4,0.0458; Ⅱ:5.59×1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件第二章OK.ppt
- 操作系统课件2OS2013_操作系统实验准备知识.ppt
- 操作系统课件2OS2013_操作系统原理实验.ppt
- 操作系统课件2进程同步习题课.ppt
- 操作系统课件2进程同步习题课二.ppt
- 操作系统课件3第1章.ppt
- 操作系统课件3第2章.ppt
- 操作系统课件3第3章.ppt
- 操作系统课件3第4章.ppt
- 贝多芬百年祭1章节.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