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历史人物传记
城市建筑学院建筑学
外国建筑史
教学单位 城市建设学院
专 业 建筑学(艺术类)
班 级 建艺0901班
学生姓名 张坤
学 号 200808139095
指导教师 陈实
时 间 2012年5月
目录
分解导读
PART one
索渔
PART two
堆砌---建筑之我“看”
PART three
“谁”---认识大师之卡洛·斯卡帕
PART four
“足迹”---追随者之“大师的角度”
PART five
图解---辨图识筑
PART six
建筑“再”体验---走近大师之浅析
PART seven
学习体会
PART one
索渔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从教授者映射于受教者的箭头所指衍射而成的一句话,反之,站在受教者的角度,我们大可以底气十足的喊出,“索之以鱼,不如索之以渔”。
知识的交流是不受地域与国界的限制的。它是所有种族与地域所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系升华的体现。理所应当的,建筑作为知识构建中的一类全能项,他的应用与所有学科都有着丝丝缕缕的牵连与交融。那么,要想在建筑的行当赚得一方踏脚之地,所必要的基本能力无疑包括将建筑融合到时代的脉络中,但是,脱离了发展的成果大概只能充当奇思异想的半成品,因此,对于建筑的设计不仅应当理顺时代的脉络同时也要跨越历史的沟壑。所谓历史的沟沟洼洼在前辈的摸索下大多成就了一马平川的坦途,也就没有了翻土复工的多此一举的必要。但是,没有亲身的经历又很难凭空臆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因此,一路前行,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从建筑大师的想法中抓住分毫的思路,而不是不分粗粕照单全收。“索之以渔,而非索之以鱼”。
PART two
堆砌---建筑之我“看”
关于建筑,有一种最为长久的说法,“建筑是一门艺术”。而最近艺术又常被归类于生产,以此类比,建筑也是一种生产。由此,我们可以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建筑的体量。建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材料围合的空间体,围合于生产一途也就是堆砌二字的某一面阐释。建筑既然是一门生产的艺术,那么它的艺术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不同建筑的质的体现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知识某些建筑表现人的情感与生命的方式更直接、更强烈,所以给人的印象也往往比其他建筑更深刻。但是建筑毕竟是融于我们的生活的,它并没有超出我们情感与精力的范畴。
黑格尔曾经说过:“住房与神庙必须假定有住户、人和神像之类,原先建造起来,就是为他们居住的,所以建筑是艺术的视觉需求与适应的感官需要结合的产物”。自古而今,建筑的发展历经了一个广而深远的形制变革,从人类初民为遮风避雨而建造的穴居、半穴居,到低吟小唱的茅屋竹楼,清理宁静的江南民居,进而到雄浑博大的皇家宫殿,巍峨飞动的万里长城。从静穆孤寂的金字塔尖,明丽典雅的希腊神庙,到冰清玉洁的泰姬陵,刺破青天的哥特教堂,进而到开篇独奏的埃菲铁塔、摩天大楼。虽然建筑的视觉形态在不断的向着人群的审美点靠拢,可是不可否定的是建筑的根本还是服务于人,定位与人,出发于人。那么建筑究竟是怎样与社会人群的不断磨合中发展进步的呢?千篇一律的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建筑的形制改变以及发展进程,可是站在大师的角度更能直观的审视建筑的完善进程。
PART three
“谁”---认识大师之卡洛·斯卡帕
大师?何谓大师?大师指的大概是那类在专属领域有自己的思想并将之传承的杰出人物。在建筑的行当中,曾经在各自的思域中大放光芒的杰出先贤不胜枚举,例如柯布西耶,赖特等都是我们现今仍在推崇的大师殿堂的代表人物。但是,并不是每个殿堂级的强势人物都能够被人熟知的,譬如卡洛1斯卡帕(1906—1978)在意大利建筑界是绝对的殿堂级人物,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有专业人士称,这对于大师来讲是一种不公,而对于国人来讲是一种遗憾。今天我要“认识”的殿堂代表就是这位“国人的遗憾”---卡洛·斯卡帕。
生平简岚
卡洛·斯卡帕(1906—1978)
1906年6月2日生于Venezia;
1908~1919年举家居于维琴察,后迁回Venezia;
1922~1924年与里纳尔多建筑师事务所合作;
1923~1926年作为建筑主管开始第一份工作;
1926年获得威尼斯皇家美术学院建筑绘画教授职位认证,同年作为G..C教授的助教开始了在威尼斯皇家建筑高级学院的执教生涯;
1934年与Marries结婚,1935年儿子出生;
1954~1964年,在罗马为富布莱特法案基金会奖学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