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90年的岁月花荫
一个纳西女人,柔弱却坚韧地站在岁月的光影面前,守着廊前的阳光一日日来,一日日去。那一寸寸的光阴,是怎样走过她心头?我想,我们试图和她交流其实是惘然。她像一朵向日葵,总是尽力向着有阳光的方向,阴雨的日子,她懂得低头。最后,她成全了自己一个饱满的人生。
一坊最传统的纳西宅院,始建于1890年,一进两院,正院四合五天井,前院被开辟作小花园。丽江的春天来得早,腊梅还在散发最后的清香,心急的报春已经闹枝头了。百年时光荏苒,并没有带走属于一个纳西家庭的兼具朴实和雅致的真实。宅院百年之前的轮廓依然清晰:黛色的六合门,被年岁磨去花纹的柱墩,青灰色屋檐,瓦楞上有细草。没有雕琢的装饰线,省略了夺目的漆色,庭院里洁净的松针尖上泛出细碎阳光,宅院的主人仅仅只作了色彩的减法,却收获了美的增加。
这是百年来一如往昔的一个冬日午后的余家花园。
余家奶奶坐在廊上晒太阳,身后的木桌上一土罐茶花在深绿的叶里掩着绛红色蓓蕾,她的名字叫杨四春,忘却了曾经“杨家有女初长成”的豆蔻无忧岁月,此时的她是街坊邻居中令人尊敬的余家奶奶。日子安详平和,余家奶奶仍是每天早起打扫庭院、照料花草,默默爱惜和保护着祖上传下的基业。从二十余岁嫁到余家,儿女、家事、红色年代,从融入宅院到被迫离开,终于再次回归至今已近三十年,一转眼已经八十五岁,岁月像水一样无痕而静默。
余家祖上经商,是上个世纪初名满茶马古道的望族。余家奶奶的丈夫余伯平,当时与兄弟余仲斌一起经营着家族产业,伯平主丽江,仲斌驻昆明。余家热心桑梓,在丽江建起了第一个幼儿园黄山幼稚园,为小学购捐土地,兴建校舍,先后购书几万册捐献给丽江市中学、县中学和丽江图书馆,筑路修桥,做了很多善举。二十多岁的她,嫁入显赫的家族并不是养尊和娇纵的开始,她和那个年代任何一个纳西女子一样,勤劳节俭操持家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酿酒、熬制凉粉,升起古城的第一缕炊烟。“那时候的纳西女人真是家庭主心骨,不能事事靠着丈夫,不是嫁到富人家就可享福,即使家境还算殷实,还是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补贴全家。”夫家的显赫与财富没有改变她的坚忍勤劳,她还是那个古城东南边菜农家的女儿,自然地融入了这个家庭,她不仅仅独立,还有一个女性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大局面前保护全家的直觉,新中国成立初,是她亲自将家中珍藏的一套紫檀木桌椅和唐伯虎、徐悲鸿的画捐献给博物馆。
狂热的红色年代来临了。被冠以“地主”之名的余家首当其冲,家人四散,她和丈夫被分配到白沙玉湖村劳动改造,50多天后丈夫余伯平去世,在外地的儿女甚至无法回丽江送父亲最后一程。她独自在玉湖生活了近十年,地处雪山山麓的玉湖气候寒冷,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种出新鲜蔬菜。她凭着自己的经验和不断摸索,在玉湖村成功种出了白菜,让村民啧啧称奇。她的聪慧善良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渐渐没有了种种的误解和排挤,女儿偶尔回丽江到玉湖村看望她,也得到了玉湖村民如家人一般的照顾。在那样的蒙浑年月里,村民的友善和关心是孑然一身的她最温暖的慰藉。今天说起往昔,她还是万般感恩地看到了生活绝境处的一线温暖,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智慧。
一家人重新回到祖宅时,她已近花甲。她对待生活还是一如以前的平和与坚韧,不过多了一个老人更多的闲暇,余家奶奶种了很多花,悉心照料装点庭院,96年丽江地震时,余家花园虽然没有全部倒塌,但墙体开裂,围墙变成了残垣,院中所有花草也都被破坏。她以近八十的高龄,和家人一起收集起倒下的废土,在院中打制成砌墙的土基,重新种植花草,百年的老院又恢复了生机。“这辈子酸甜苦辣,我都全部尝过了。现在是最好的日子,一家人平平安安、房子也能守好就足够了”。坚韧地对待生活的磨难,淡然地面对花开花落的让她的笑容看上去很安详。
作为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送呈文本中的一号民居,小小的余家花园承载了太多:丽江木氏土司府重建时,有关部门通知余家需要拆除后院,是她让儿子找到建筑学家朱良文教授求助,最终说服了有关部门,保留余家花园的完整。现在余家后花园外就是木府,围墙隔开,互不影响,大工程的“容”与“让”,让这一坊纳西院落带上些许传奇色彩。大土司府与平民小院,因为纳西文化而共存,一让一隔之间,平添风度。
曾有段时间余家花园开了客栈,住客们总是不太能收敛住惊奇和欢喜,喧哗影响了老人的休息,不长一段时间后她就病了。虽然不再有客栈之名,但现在余家花园仍然接待那些经口耳相传慕名而来的游客,她不喜欢门外嘈杂的人流,但又乐于向天南海北的参观者介绍她的家园,向她们述说宅院的久远、祖上的馨德人生。也有商人出大价钱,希望能租下这座古城最负盛名的宅院经营客栈。“开客栈或者租给别人,钱会比现在多。但是房子就要被拆、要被改造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很难去真心爱护,去心疼。所以现在这样就行了,有人来住,那我们好好接待,因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