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琼芳: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
赵琼芳: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自“五四”新文学开始,文坛便有一种充满了民间乡土气息,洋溢着萧散自然情调的创作倾向。在题材方面,从鲁迅先生首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很快便形成一批年轻的创作群体,并且蔚为壮观,渐成潮流。而在笔法方面,则有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并且也得到许多作家响应,影响颇大。尽管一为小说,一为散文,但是这两股潮流很快就融合为一,形成了“诗化小说”的文学链条。沈从文即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也是佼佼者。在这种小说创作观念的指引下,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诗化”的特点。沈从文的散文特点不同于周作人所追求的“美文”,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沈从文是自然流露,不主动追求散淡,而这也正是其散文自觉不自觉流露出对道家思想认同的一个基础。沈从文散文的精华自然要数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代表的湘西题材散文,这些散文都强烈地体现出他的道家思想倾向。如果综合其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以及散文风格三方面的特征来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清晰可见的道家思想的痕迹。绘景写人,物我合一沈从文散文中较少大段的景物描写,然而仅仅是零星出现的片段也彰显了沈从文对道家思想的青睐。湘西是一个神秘原始而又渺远的地方,素有“十万大山百条清流”之称,因而山、水成为了沈从文重点描写的对象,其中尤以水最为突出。沈从文的景物描写,几乎都是以水为契机展开,以水为背景铺叙,又以水为灵魂一以贯之。比如:“遇晴明天气,自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切割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泸溪·浦市·箱子岩》试想这一幅“宋人画本”倘若不是在水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除此以外,《湘行散记》由于是以旅途为线索,而其旅途又主要是乘船,因而更多对水的描写。除了水,还有与水为伴的各种水鸟、水草、渔船,以及夹岸高山和山中花草。而这些景物,映衬着湘西这块宁静安详的土地,养育着一群闪耀着神性光辉的居民,所有这无不令人想到这样一个词:“上善若水。”水是道家思想中备受推崇的一种事物,它似乎非常符合道家思想所强调的“处下~不争”的境界。而水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景致。它不同于江南的水,江南的水早已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变得服服帖帖,那种与生俱来的“随物赋形”都不在了。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的水,有着另类的品性。湘西的水在灵动优柔之中更多一份利索泼辣。这里的水似乎更有“水性”,更加天然。《湘行散记》中曾经提到过船夫要怎么样在水中行船,如何掌控船只,和江水斗智斗勇。倘若稍有差池,甚至会赔上性命。这里的水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因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景致。其实都是为了写人事。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纯乎天然的自然景物,不加雕凿地使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纯朴厚实;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彼此共通,相知相惜,这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也正符合道家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世界。湘西的自然是真正的自然,而不是人工雕凿之后的自然。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民,理所当然地自觉融入了进去,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浑融境界。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沈从文,思想中有着一种崇尚自然的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体现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强调抒写性灵的散文小品之中,就更加体现出这种思想倾向对其产生的强烈影响。因此,人是自然中的人,景是自然中的景;而自然又是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如此亲切,如此祥和。写景与写人完全融为一体,因而做到了在形式上的“物我合一”。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作家,古往今来人数亦是不多的。人物刻画。返璞归真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十足的高雅:或者是身份卑微,或者是灵魂低贱。然而很奇怪的一于,前者总是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而后者往往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在其湘西散文中描绘的人物大多属于后者,然而这些人物毕竟是散文中的活生生的人物,不同于小说中理想化的人物性格,他们在展现出那种我们熟悉的“沈从文式湘西人物”性格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和不羁。这些人物身上的那种纯挚,反映的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本真人性。先秦诸子每一家几乎都强调人的本性:苟子倾向于人性本恶;孟子恰好相反,认为人性本善。然而无论他们认为人性是善是恶,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但是,道家思想却并非如此。道家不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而认为人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由思想去生活,不应该拘泥于世人的看法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儒家认为人为天地立法,而道家则认为天地为人立法。而在沈从文的散文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那种天地法则在人们身上自然生效的各种例证。《湘行散记》的开篇便着力描写了一位“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其实这个人物出场之初似乎并不会给读者留下什么好印象,沈从文说他是一个“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无一不特别熟习”的人。岂止是一个浪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