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啸君自传(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啸君自传(一)

曹啸君自传(一) 张韵平 记录 令狐远 整理   1、读书不用功   我生于1916年11月7日,苏州人。父亲曹芙卿,他是生意人,在苏州温家岸开石灰店,招牌悦来。我们一家六口(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生活倒还说得过去。   我无忧无虑长到八岁,进菉葭巷小学读书,从小活泼好动,喜爱文艺。课堂上的功课一般化,课外活动,我是个积极分子,记得有一次演出《麻雀与小孩》,扮戏中大麻雀,戏里有个吃糖情节,我真的吃下去了,同学们对我大有意见,我只好赔了一个铜板了事。我上三四年级时,老师叫我到学校办的小商店去服务,既做营业员,又做运输工,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书也不想好好读了,影响了功课,父亲知道后,就不让我读下去了,叫我去学生意。   2、做“张仙人”的“文书先生”   我家隔壁有位宁波阿婆,是个巫婆,家里供着个“张仙人”,说是灵得勿得了。附近的一些愚妇,逢到家里出了什么事,就来求仙人,宁波阿婆像“三仙姑”那样,装神弄鬼当起仙人来。每当生意来了,她就要喊我去,等到烧过香磕过头,嘴里开始叽里咕噜,我就照着讲的话写下来。那年我虚龄13岁,不少字不会写,只好写白字,时间一长,我这个“文书先生”对这一套,烂熟在心,这叫熟能生巧,年纪虽小倒先熟悉了巫婆的一套。   3、跟朱琴香学说书   “九一事变”逃难回到苏州。我家周围住着不少说书先生,隔壁是李汉臣,李家对门说评话的许继详,许家后门是他徒弟丁冠渔,我家后面住着陈汉平,陈汉详兄弟俩,再加哥哥曹汉昌,已经跟了邻居周亦亮学说《岳传》,小码头上跑跑,有份生意了。父亲也叫我去学说书,就拜了朱琴香先生为师,学说弹词《描金凤》和《双金锭》。当时一起跟朱先生学习的还有师兄凌文君。   我先是学弹琵琶,后来学唱开篇,先生教我的第一只篇是用俞调唱《十里西湖》;“一出门来两条桥,三人背纤四人摇,五小姐独坐中舱内,六个书生在岸上跑,七公子拍手哈哈笑,八个丫环在后船梢,九莲灯高挂船头上。十里西湖六条桥,一枝杨柳隔枝桃。”   朱琴香先生的两部书,可以说七八十天,我帮他插边花送开篇。那时候学艺,全靠听先生在台上说,可是师母要我帮她抱小囡,有时派我出去买东西,常常弄得整回书一个字也听不到。先生的《双金锭》有档关子书,说的是龙梦锦到苏州探望关在牢里的阿舅王学卿,龙梦锦的未婚妻王月仙也要去探监,就要夫妻相会。这回书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一次在西塘演出,正好说到这个地方,哪知道,先生的一个亲戚从上海下来,要我到嘉善去接他,第二天回到西塘,先生的这回《夫妻相会》,在昨夜说完,我又没有听到。   跟先生在昆山石牌镇演出,我轧上南货店小开。他每天送一包芥辣莱给我吃。谁知一档生意下来,我咳嗽,喉咙痛,嗓子哑了,唱不出来,开篇也不能送了,先生气得骂我,要我滚回去。我铺盖一卷,回到了苏州。   4、做了“回汤豆腐干”   父亲见我带了铺盖回来了,做了“回汤豆腐干”,当然很气,母亲疼儿子,劝说一番,父亲也就算了。   朱琴香先生的说表好,最拿手的是小人物角色,如《双金锭》中的戚子唧和小二官,说起来真是活脱活像,作为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学说书打下了基础,受益匪浅。他对我学唱时的练声运气,要求很严格,我所以六十多岁还能保持一定的嗓音,除了天赋外,是跟了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我离开先生以后,师兄凌文君还继续随师学习。他嗓子好,后来唱夏荷生的夏调,在抗战期间已经出名。   我离开先生后,无事可做,哥哥把我带到码头上听书叫我改学评话。有一次,哥哥做南浔,接张鉴庭,张鉴邦兄弟下脚。后来,他们到震泽演出,我在那里住了十天,每天听张双档的书,我默默地学他们的说表弹唱,很有收获。   5、再跟曹筱英学艺   我哥哥的要好朋友曹筱英先生,是弹词名家王子和的学生,说《玉蜻蜓》和《白蛇传》。他在苏州说书时,住在我们家。他看我一清早起来弹三弦,唱开篇,唱得还可以,曹先生对我说:“你摆小滩头终非长久之计,还是跟我学说书吧。”曹先生照顾我的困难,拜师金不要,不过学出来要和他拼档一个时期。家里人都支持我跟先生出门跑码头,学了几个月,先生两部书的下手书,我基本上掌握了。在码头上演完回来,先生关照我年档在平湖新埭,带我拼双档,谁知到了平湖一打听,日本鬼子下乡“清乡”,无法过去,只好回苏州。   事有凑巧,张幻尔滑稽剧团在北局上演《洛阳桥》,戏不够长,想要我在正戏前加说半个小时的书,包我两块钱一天。我没正式上过合,不敢接,道中邹蕴玉大姐壮我胆,答应给我补书。就这样,把我推上书台。始料不及,我的第一次说书,竟是如此便当。后来说出去,人家不相信,前辈名家潘伯英听姚荫梅说起这件事,他也不相信;两人赌一碗双浇面,结果潘伯英输了。   先生重新接码头,接的是中埭,到中埭演出,又遇到了鬼子清乡。我背了琵琶、三弦,跟先生逃难,逃在一个卖肉人家,住了两天。第三天回到中埭,拿了行李铺盖,心急慌忙,转到嘉善西塘。一年功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