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林建华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不断深入,民俗文化教育在新课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而民间风俗文化传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恰当重视及搞好这方面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他们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民俗文化教育。
1 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俗是中国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民俗是民族的根;民俗又是民族的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不反对接受西方的一些洋文化,但是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吸收别人的优秀事物的同时,我们更要继承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而当前,民俗文化遭遇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手捧平安果过圣诞夜的时候,早已淡忘了春节的鞭炮;情人节已逐渐成为追捧对象,而七夕节却鲜为人知。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已是摆在面前的紧迫问题,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华———传统美德。
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育人要以德为先,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以对学生进行教育,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荀子说:“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就是强调要利用民俗文化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节操。如讲《孔雀东南飞》,就可结合该课内容让学生讨论父母应如何对待子女及子女如何孝敬父母等问题;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结合民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讲《明月几时有》,可结合民俗让学生明白中秋的意义不仅仅是吃月饼赏明月,更重要的是望月思亲。孔融让梨的故事表现了礼让的美德,我们在生活中端茶盛饭就要先给老人和小孩,然后再给自己。递东西给长辈要用双手,以示尊重,显得礼貌。
农村中坐座位也很讲究,房屋正上方的位置称上席,平常倒没有什么,随便坐都可以,如果在一些正式的宴席或你初次到别人家做客,就应让老人或长辈坐上席,不然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节了。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却能体现一个人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文明守礼等美德,被认为是有素质的表现。
3 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基础性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地理学、民间文艺学等等均有广泛联系,很多作品,特别是古诗文中到处都有民俗文化的渗透,因而,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可增进各学科的联系。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集成,包含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精华。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如教学《药》,就可抓住“几个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及衣上“暗红色的镶边”等有关服饰习俗,以及人血馒头治痨病(肺病)的陋习,深入领会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及革命的不彻底性;介绍“屈原与楚辞”时顺便提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民俗由来,可引起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精神的崇敬;讲《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从……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几句时,简单介绍古代座位朝向的尊卑,可让学生从座位安排中看出刘邦、项羽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狂妄自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课文思想内容;《故乡》一课闰土因五行缺土而叫“闰土”,就可介绍一下民俗中的取名文化,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讲《氓》时,可让学生们讲述当地婚嫁的民俗,在古今对比中感受民俗的变迁,分辩精华与糟粕,深刻把握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语文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中,对民俗文化中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东西,要大力弘扬;而对那些庸俗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则要坚决摒弃,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如介绍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的追求;过春节大家把“福”倒贴在门上,以表示“福到”之意,可使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