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及成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及成因   摘要:海南是一个多族群共同生活着的岛屿,在海南历史上,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族群之间势力的消长等多种因素,这些族群在海南岛内形成人口流动,并且这些人口流动带有鲜明的族群特征。因此,本文探讨海南历史上的族群流动情况以及成因。   关键词:海南;古代;族群;流动   中图分类号:K281. 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1-0168-06   Ethnic Group Flowed in Ancient Hainan island   ZHAO Quan-peng   (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570228,China)   Abstract: Hainan is an island where multi-ethnic groups are residenting in gathering . Over the history of Hainan, the residental flow with striking group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se ethnic groups is forge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socially and economicly as well as the power rise and fall between these groups etc.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ethnic group flow and consequences   Key words: HainanAncient; Ethnic Group; Flow      海南是一个多族群共同生活着的岛屿。据学者们研究,海南史前时期有正马来人、矮黑人、瓯越人、骆越人、儋耳人等多支族群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迁入海南岛。汉武帝在海南设置郡县后,又有汉人、?D户、俚人、番民和苗民等族群迁入。这些族群迁入海南岛后,在不同历史时期出于不同的原因,又重新形成了人口流动,并且带有鲜明的族群流动特征。   根据历史上海南族群流动的原因和流向,大体上呈现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海南史前时期(海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设置郡县开始的,之前的历史称作海南史前时期),伴随着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早期族群人口也从中部山区丛林中走向河谷平地。第二个阶段是在秦汉之后和隋代之前,汉人迁入并在海南设置郡县,汉黎(俚)之间势力的消长伴随着人口流动,形成“外官内土”的分布格局,然后汉人集中在海南北部地区,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也带有明显的族群流动特征。第三阶段是隋唐之后,封建郡县在海南重新设立并得到巩固,汉人重新分布在海南沿海地带并且逐渐向内陆深入,黎人则逐渐向中南部山区退缩。熟黎迁入并分布在汉人与生黎之间,形成环状分布格局。隋唐之后,番民、苗人迁入后,也带有族群流动特征。因此,本文分别探讨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情况以及成因。      一、海南史前时期的族群流动      对于海南史前时期的族群,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们从人种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了探讨,虽然至今仍存在着一些分歧,但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大体来说,在海南史前时期,有正马来人、矮黑人、瓯越人、骆越人、儋耳人等多支族群在不同时间迁入海南岛,而且迁入海南岛的时间先后也不同,当然,其中一些族群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对于海南史前时期族群的流动只能给出粗略的情况。   海南岛地形地势呈椭圆型,中间高,四周低,呈阶梯状逐渐向四周降低,由内向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级阶梯:中南部是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其外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区,最外面是沿海和海岛北部的台地平原,全岛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根据现代考古发掘,海南史前时期的遗址大致可分为洞穴(山冈)、沙丘(贝丘)和台地(山坡)三种遗址类型。那么,海南史前时期的族群和这些遗址是什么关系呢?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遗址是由不同的族群造成的,比如陈光良认为洞穴遗址的主人来自华南大陆,而沙丘遗址的先民既有来自华南大陆古百越民族,也有来自南太平洋岛屿的古代马来族,而台地遗址的先民大多来自华南大陆的百越民族。[1]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根据现代考古证实,这三类文化遗址存在明显的时间序列。从时间序列来说,洞穴遗址最早,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其次是沙丘遗址,相当于新石器早、中期;再次是台地遗址,相当于新石器中、晚期。因此,也不能排除这些族群共同演进的可能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