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章节.pptVIP

2011届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章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齐物”与“逍遥”思想 ①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是一种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②逍遥: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3.社会思想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赋予的,只有摆脱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礼乐仁义、功名利禄才能完全恢复人的本性,所以主张“绝圣弃知”。 总体来看,庄子对“文明”进行了反思,深刻揭示了文明带给人类的负面效应,使人们的思虑走向更深的层次,但这种反思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是不适应文明的阶层无可奈何的叹息。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2.克己复礼 孔子“礼”与“仁”的关系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戴永明先生在《先秦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作了这样的阐述:“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精神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一块玉材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 3.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对孔子师徒的极尽奚落和嘲弄。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