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鸟类的天堂贯通喜马拉雅南北的飞禽大道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毗邻印度平原的地域置。深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及西南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南北走向山脉自镞应,使大峡谷地区成为鸟类聚集的天堂。这里既有青藏高原高寒区乌种的分布,也有尼泊尔、印度等热带、亚热带海洋季风区鸟类的踪迹,可以算得上是一条贯通 了喜马拉雅南北两面的观乌大道。
相关资料显示,大峡谷地区共分布鸟类16目,46科,232种,占西藏乌类总种数的49%,将近全国鸟类总种数的五分之一。
“赶”鸟,锲而不舍
IBE调查队鸟类组组长
董磊,是一位大学老师同是也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通过几天时间的接触,你会发现他对自然界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博爱”:他是绿绒蒿的超级“粉丝”,单叶的、全缘叶的、藿香叶的、拟多刺的、锥花的、总状的,只要这种植物出现,他的镜头肯定不会放过,最后我们只好打趣,说拍得太多都让大众审美疲劳了;他总会利用一些特殊的角度,把那些体型看似弱小的菌类,拍摄在雪峰、森林、湖泊等开阔的背景之前,让它们看起来显眼许多;他还会故意挡住乱石滩上一只鼠兔的回家路,好让小家伙露出更多更可爱的神态;他甚至会吹出奇怪的口哨声,逗弄一只柳莺逐渐从远处的枝梢上向自己接近,直到柳莺在枝头“搔首弄姿”,他则侧身、正面等全方位“立体存照”。
那拉错之行,除了第二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接下来一直下雨。他时常一大早爬出帐篷,撑着雨伞在河滩上望山兴叹。所有人都清楚,让他惦念不止的,是上山时在山口的金露梅花海所听到的那几声呜叫。“好像是棕尾虹雉!”董磊说。棕尾虹雉目前在国内亲眼目睹过其滑翔姿态的人寥寥可数,所以尽管只闻其声不见其身,但仍让“赶”鸟人董磊充满期待。后来他实在憋不住了拉着向导冒雨上山。因为雉类通常只在高海拔处的灌丛和草甸活动,他们需要爬行两面陡直的山坡,没有路,全是碎石和小叶杜鹃类的灌丛,往返问都要手脚并用,好生辛苦。
棕尾虹雉是尼泊尔国鸟,在尼泊尔也难得―见,在中国境内更是如此。其实董磊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拍到过这种鸟的人,就在去年秋天的调查中,他在南迦巴瓦下方的直白沟拍到了棕尾虹雉,并记录到了它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藏族人称棕尾虹雉为“加糖”(音),意思是“孔雀第二”,可想而知这种鸟究竟有多靓丽,观赏性有多强。
他还顺便给我这种“鸟盲”上了一堂知识普及课:虹雉在中国一共有三类,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他拍到的棕尾虹雉就主要分布在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带;绿尾虹雉基本都在川西;白尾梢虹雉之前的发现记录主要是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也是目前数量最少、最濒危的一种,拍下的影像资料也极少,但2008年北大生命科学院组织的一次调查中,有人就在多雄拉山口上拍摄到了它。此次调查时,当地人反映不久前还在多雄拉山口发现白尾梢虹雉活动的踪迹。
“这说明多雄拉山上分布着两种虹雉,这很难得,也很有价值。”因此他很想在多雄拉山上把这里共存的两种虹雉拍全。但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以至后来他和彭建生又到多雄拉山口连续驻扎了数日,结果还是让他很无奈:“出面迎客的还是老朋友‘棕尾巴’,只有顺其自然啊!”
除了拍摄到珍贵的棕尾虹雉,董磊在大峡谷考察期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拍到了黄腰响蜜??的照片及视频。黄腰响蜜??是罕见鸟种,以往人们认为它只能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缅甸东北部见到。董磊拍到的视频,详细记录了它在蜂巢上的觅食活动和现场生境,之前还没有听说有哪位国内摄影师拍到如此清晰生动的视频资料。也正因为资料太少,在拍完大蜜蜂,无意问记录到黄腰响蜜??后,他在“西南山地”看片会上,指着照片跟大家介绍说是“红眉松雀”在蜂巢上觅食,好在被西南山地那些关注黄腰响蜜??的专家认出,才使得这一现没有被“埋没”。
关于黄腰响蜜裂,《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写道:“黄腰响蜜裂有着很独特的习性,喜欢栖身于自己时常光顾的蜂窝附近,在岩壁、洞穴或是树上筑巢,以蜜蜂、黄蜂及蜂巢为主要食物。”这种奇特的鸟儿还时常会挑起各种蜂群问的战争,然后自己坐收渔利。在自然纪录片中,一些生活在非洲的特殊种,还会用自己的叫声把蜜獾引到蜂巢边,让蜜獾扒开蜂窝,它则一起分享美味,二者之间形成有趣的“合作”关系。
“候”鸟,心无旁骛
在加拉村考察的四天,每天刚蒙蒙亮,野外还沾着清晨湿润的露水,郭亮就扛着600mm的“大炮筒”出门“打鸟”了。他说拍摄野生动物,衣服不能穿得太鲜艳,大多是灰色、黑色、绿色和迷彩的,相机和镜头也要换身隐蔽的装束。
郭亮,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核心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早些年从事病毒研究和疫苗中试等工作,跟拍鸟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上的。2004年他辞去工作,来到广西崇左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在著名动物学家潘文石教授的指导下做保护区内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