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古渔镇的别样风情
离开故乡近三十年了,总惦记着去看看,趁着五一长假,我偕同家人朋友回家乡探访。渐行渐近,不觉心跳加速,也许是“近乡情更怯”的缘故吧?望着车窗外飞掠而过的田野、海湾,我禁不住猜想:东沙角,你还是那座港湾桅樯林立、渔夫挈鱼沽酒的渔镇吗?你还是如手持折扇的江南才子那般挥洒着书卷之气、风流倜傥吗?你石板铺就的悠深的小巷里,还回荡着我儿时的嬉闹声吗?
与地处江南水乡的古镇不同,东沙没有穿城而过四通八达的港汊河道,没有杨柳依依、沿着河道逶迤绵延的过街回廊,更没有轻柔细腻的吴侬软语。东沙是海中的城,与狂风巨浪为伍,举酒狂饮代替了把盏品茶,粗犷的渔歌号子压过拍岸浪涛。然而,细细解读东沙的历史,默默品味古镇的山水、建筑、民俗、风情,你一定能从粗犷里发现轻柔,豪放里品出婉约。
大黄鱼的故乡
从岱山县城高亭出发,驱车二十分钟,就到了东沙古镇。
东沙位于岱山岛的西北角,北濒著名渔场岱衢洋,是舟山群岛著名的渔港。东沙三面环山,一面濒海,早先自西向东有一个半圆形海湾,镇区就坐落在这海湾东角的沙滩上,古称“东沙角”,于是就有了东沙的镇名。
东沙镇历史悠久。早在3000-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东沙已有居民生息。相传2000多年前秦方士徐福为始皇求长生不死之药,曾由东沙角山渚头上岸,涉足蓬莱山(岱山古称)。五代时,山渚头已成为高丽朝贡船舶的休憩之地。而东沙最辉煌的年代要数清朝至新中国建国初期,是岱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清朝、民国时期东部沿海的繁华商埠。
东沙建置可追溯到唐朝。五代时阿育王曾铸铁塔一千尊,藏于各地,吴越钱忠懿王派人送两尊铁塔藏于东沙山渚头的普明院中,可见其当时的影响。但是因为明清两代曾实行两次海禁,海岛一度荒芜,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起弛禁,各地渔民先后进入岱衢洋捕鱼,才渐使东沙渔船云集。随着渔业的兴起,招来了四方居民和百作工匠,人口集居,日久成市。据《中国渔业史》记载,东沙渔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后,每逢渔汛,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诸省渔船集聚东沙,船以千计,人以万数。清代刘梦兰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
岱衢洋为什么会成为大黄鱼的原产地,最鼎盛时期到底能产多少鱼呢?同行的朋友不禁好奇万分。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古色古香的东沙古镇文化研究会,讨教起来。研究会的王定甫老人年届古稀,曾亲身经历东沙渔业的兴衰,追忆起当年的鼎盛景象,他的两眼熠熠闪光。他说,岱衢洋渔场介于岱山、衢山两岛之间,渔场平均水深约十五米,海底平坦多泥沙,但潮汐较复杂。大黄鱼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必成群结对来到水流湍急、海区浩瀚、气候适宜、饵料充沛的岱衢渔场排卵产子,繁殖衍生。除了大小黄鱼,这里还出产鲳鱼、鳓鱼、海鳗、虾、蟹等丰富鱼类,故有“门前一港金(大小黄鱼),门后一港银(鲳、鳓鱼)”之说。黄鱼汛时,夜深人静,站在海边,能听到黄鱼“咕咕”的叫声。白天阳光下,能看到海里金灿灿的黄鱼鳞光。渔船出海航行,有时感到阻力很大,那是因为鱼层太厚,俗称“对水对鱼”意思是海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这些现在听来如同梦幻,当年却是不争的事实。
仿佛是为了证明当年盛况的真实性,王老带着我们去参观水产公司加工厂的旧址。穿过一个偌大的水泥铺地的院落,对面是连排的鱼厂桶间。推开久已未启的木质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口口巨大的落地大桶,岁月久远,它们已失去了当年的被鱼鲞和卤水滋润浸泡的润泽色彩,显得形容枯槁且裂痕遍布。这里寂静而落寞,唯有我们的说话声给它带来一丝生机。
王老蹲下身子,抚摩着身边一口大桶的边沿,给我们娓娓说起东沙当年的辉煌。他说,渔业兴,百业兴。在诸多行业中,最为兴旺的要数加工大黄鱼鲞为主的水产加工业。东沙镇加工大黄鱼鲞起自唐朝,工艺独特,颇具盛名。1916年,东沙建立海关分卡,征收关税,以鱼鲞税为大宗,足见当时大黄鱼鲞加工之发达。清末民初,全镇有私营鱼厂200多家。解放初有162家,50年代仅大黄鱼鲞年产量就达1000吨。大黄鱼鲞开晒时,东沙所有的空地,见缝插针地晒遍金光闪闪的黄鱼鲞,还有目鱼鲞、鲳鱼鲞等鱼干品。晒鱼鲞的渔家姑娘成群结队,整个渔镇弥漫着鱼鲞的氤氲香气。1917年6月,东沙创办“浙江省立水产品制造模范工厂晒鱼鲞分场”,以加工大黄鱼鲞和海蜇为主,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师生,经常到该厂实习和学习,历时17余年。1956年6月,苏联水产品专家萨布林科夫等人员到东沙考察大黄鱼鲞加工工艺,海岛鱼鲞制作被誉为精品。这些鱼鲞被运往宁波、绍兴、温州、杭州及内陆地区,并出口海外。在水产品保鲜技术落后、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干水产品可是名副其实的海味珍品啊。所以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就叫“吃过宁波老鲞,死也情愿”,指的就是销售到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