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兵马俑“失色”之谜
2005年6月底,一些媒体披露,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陕西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如不加以保护,百年后,兵马俑将变成煤堆。此消息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在国内外引发了极大反响。但随后,来自方方面面的情况表明,这一消息产生于文字翻译时的失误、非专业人员的猜测和部分媒体的渲染,兵马俑并未遭受严重污染。其后,这场风波才渐趋平静。 然而,受此风波影响,秦兵马俑却再度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05年7月份,到秦兵马俑参观的人数较往年同期增长二成左右。而自秦兵马俑发掘30多年来,先后已有8 0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慕名前来参 观 。许多人既为兵马俑的恢弘壮观所倾倒,同时也心存一个强烈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色彩绚丽的多彩兵马俑变成了如今这般单调枯燥的灰蒙蒙色调?
●秦俑原本色彩绚丽
秦兵马俑雕塑是秦代雕塑发展到一个炉火纯青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在全世界,至今尚未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雄美的陶俑。而且,秦俑千人千面,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秦俑方阵中,你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雷同的陶俑。但让许多观者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兵马俑都呈灰色,远远望去,灰蒙蒙的颇显单调。“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兵马俑当年在出土时,并非现在这般颜色。”曾在1974~1976年间参与试掘秦俑1号坑的老杨回忆说,“虽然大部分兵马俑的彩绘在出土时已经脱落,只是残存了一些色彩残迹,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兵马俑在出土时仍保留着黑色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褐色的铠甲、红色的甲带等等,色彩完整而绚丽。但是,让人万分痛惜的是,这些通体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一接触到空气,绚丽的色彩在五六分钟内便消失殆尽,而那些出土时还残存有部分色彩的陶俑,残彩随后也大部分慢慢剥落了。” 尽管当时的文物保护手段根本无法有效保护兵马俑身上的 彩绘或残存的色彩,但当时上级对秦俑考古队的指令是:尽快把俑坑内的兵马俑全部挖掘出土。于是,发掘工作继续展开,一件件兵马俑继续出土。由于条件所限,文保工作者当时只能采用极原始的手段来保护兵马俑,雨天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冬天时则用草席来遮挡。直到1976年,在文物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呼吁下,发掘工作才停了下来,秦俑坑开始回填建馆。而这时,已发掘出的俑身上的残彩早已“随风而逝”了。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俑考古队原队长袁仲一先生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秦军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的铠甲由政府统一发放,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铠甲片为统一的褐色,甲带均为红色。但是,由于秦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平民在服兵役期间的服装除铠甲统一发放外,其余衣服皆由士兵自备,由士兵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所以,兵俑铠甲内的上衣、下衣和护腿、围领、袖口的颜色则互不相同,异彩纷呈。 “根据我对出土兵俑身上色彩的分类统计,秦兵马俑在入坑时,除铠甲外,服装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其中绿色最多,白、黑色很少,未发现一件黄色。而且,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对比和搭配。秦俑在入坑时,有的着绿色上衣,下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有的着红色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子和袖口;红色长衣,则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由于俑衣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所以可以想象,兵马俑方阵的本来色调是何等的明快、热烈和生机盎然呀……”袁仲一先生无限感慨地说。
● 秦俑为何“黯然失色”
是什么原因使色彩绚丽的兵马俑失去了原本的光彩了呢?从1990年开始,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开展了长期的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研究。经中德专家多年的大量实验和模拟,终于确定了秦俑彩绘底层和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彩绘颜料大多是天然矿物颜料。而且,专家们判定,秦俑彩绘颜料粘和剂为动物胶。 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介绍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了秦俑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和层次之间粘附力很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引起起翘卷曲,从而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体。” 袁仲一先生则从另外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秦俑“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一是由于遭水浸泡。秦俑陪葬坑在建成后,骊山几次出现山洪,俑坑内数度大量进水,致使秦俑遭受长时间浸泡。二是由于惨遭火焚。据史载,项羽入关时曾攻入秦始皇陵,“燔其宫室营宇”,陵内的许多建筑物包括兵马俑陪葬坑曾被项羽的军队放大火焚烧。三是由于自然侵蚀。兵马俑埋藏地下至今已2 200余年,长期遭受重土覆压和自然侵蚀。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秦俑身上原来鲜艳的彩绘层绝大部分脱落。而那些没有被水浸火焚的兵马俑,出土时身上保留的色彩比较多,但出土后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