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对刘志丹的宣传和歌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甘宁边区对刘志丹的宣传和歌颂   [摘要]刘志丹作为投身中国革命的先烈,逝世后其事迹在陕甘宁边区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歌颂,本文即对其加以简述。   [关键词]刘志丹;陕甘宁边区;斯诺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30-02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近3000字的篇幅描写了刘志丹的生平和功绩。他富有感情地说:“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怀有山里人对富人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成了救星;而在地主和放债者中间,他又是上天的神鞭。”同样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斯诺是这样描述其眼中的刘力贞:“在保安,我看到了他的遗妻和孩子,一个六岁的美丽的小女孩。红军为她特地裁制了一套军服;她束着军官的皮带,帽檐上有颗红星。她得到那里人人的疼爱。像个小元帅一样,对她的‘土匪’父亲极感自豪。”   斯诺回到北平后,他的妻子海伦#8226;斯诺读了他记述刘志丹的材料,深为刘志丹的传奇故事所感动。1937年春夏时节,海伦#8226;斯诺到延安访问,又特意采访了刘志丹的遗孀和女儿,进一步的了解刘志丹的事迹,完成了题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的人物传记。她在开篇这样写道:“陕西,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最近,在陕西北部,又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然而,流传最盛的似乎要数刘志丹。”文末她又给予了刘志丹高度评价:“刘志丹和他的同志们创立的陕甘边、陕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革命发展的出发点,对中国革命起了极大的作用。他牺牲后,毛泽东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写了一首纪念诗:‘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我没能见到刘志丹,但是,当我在延安同人们谈起他时,人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他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也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为共产党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一个典型。”   海伦#8226;斯诺把这篇文章的英文手稿带回了美国,一直珍藏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研究斯诺夫妇的学者安危先生访问美国,在帮助她整理资料时,发现了这篇刘志丹传记的手稿,征得作者同意,把它翻译成中文,于1982年在陕西省《支部生活》杂志上连载,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无疑,海伦#8226;斯诺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刘志丹的事迹,但实际上,在延安,对刘志丹的歌颂和宣传早已引起了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史料略加梳理,以飨读者。      一、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对刘志丹的宣传和颂扬      1936年4月24日,驻瓦窑堡的中共中央各机关、红军部队为刘志丹举行追悼大会。到会两三千人,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持公祭,郭洪涛报告刘志丹事迹,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任博古致词。   1943年4月22日,刘志丹的灵柩由山西中阳县运抵延安,延安各界万余人结队恭迎刘志丹灵柩。中央书记处写了挽词。23日,延安各界1.5万人在专署广场举行公祭刘志丹大会。延安卫戍区司令员王震任大会指挥,延属分区专员曹力如主持大会,西北局书记高岗在大会上报告了刘志丹生平事迹。朱德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讲话,号召全体党员和全体八路军将士向刘志丹学习。他说:“刘志丹自大革命起直到为党牺牲,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组织革命军队,虽屡遭失败,但他百折不挠,至死不变,跨了再来,再跨再来,这种精神和毅力是建军的基本条件。如果由人要问共产党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刘志丹同志。”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高长久等也讲话,刘志丹二弟刘景范致答词。《解放日报》还发表林伯渠的文章《永恒的记忆――沉痛悼念刘志丹同志》、贺晋年的文章《志丹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林伯渠在文章中对自己在边区亲身感受的老百姓对刘志丹的怀念进行了记述:“在边区的农村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百姓谈起他,人们是以对家人那种亲切叙述他们的领袖的,那里有矜夸,有不可动摇的信赖,甚至小孩子唱起小调来也歌颂着革命,歌唱着他带给他们的快乐的日子。部队的战士时时提起过去带领他们在西北高原上纵横驰骋的领袖,他们称赞他的勇敢。认为他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从没有一个在提起他时,不表示自己崇敬与感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赠挽词一副,内容是:志丹同志献身革命,爱护人民,建党建军,创造边区,坚持党的路线,奋斗十余年,艰苦奋斗,至死不渝。他是西北人民的领袖,是我党布尔什维克的模范,我党都要向他学习,朝着他的方向努力,完成他的未竟事业。   刘志丹的灵柩归葬在他的家乡志丹县,陕甘宁边区政府专修了志丹陵以示。志丹陵的修建,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中的一件重要事件。修刘志丹陵的目的,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有高度的概括,他说:“边区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