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礼“长江第一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洗礼“长江第一弯”   “长江第一弯”在云南虎跳峡之南,两地相距约20公里,加上路况不错,几乎眨眼间就到了。出人意料的是,我既未见波涌连天之貌,亦未闻惊涛裂岸之声,只见长江绕着一座山头,转了一个极其罕见壮观的“v”字形大弯,从西北迤逦而来,奔东北昂首而去,水势平缓,江面开阔。一片片大小不等的金色沙洲,把澄江分割如网,水面宽阔处有几叶扁舟……眼下正是枯水季节,江水表面温顺,其实水下流速高达每秒4米多。      右前方山冈上有一倚山小镇,那便是闻名中外的石鼓镇,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镇,为连接藏区与内地的咽喉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镇上有一面神奇的汉白玉鼓状石碑而得名。石鼓镇虽不及中国四大古镇那么有名,但自从有了“石鼓”传说、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革囊渡江”、贺龙长征抢渡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掌故之后,它的知名度一点也不比那四大古镇逊色。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长江第一弯”有了兴趣,石鼓镇的名气就越发地大了…… 我们先游石鼓镇,后看“第一弯”。   石鼓镇位于“v”字的顶尖上,依山而筑,临江而建,鳞次栉比,古韵犹存。我们在镇上的一家超市门前下了车,不几步便走到一公园前,只见公园门首楣悬“石鼓”二字,左右一副颇为有趣的抱柱联:“民心得失演古今兴亡史,石鼓合开占天下治乱情。”   听镇民介绍,此字此联均系1963年郭沫若听了石鼓的传说后所书。而那面令大学问家惊叹不已的石鼓,就在我们眼前的公园里!我们忍不住心痒如童,三两步闯了进去。只见园内有一座小亭,一面石鼓竖放其间。石鼓之赫然硕大,几乎要将小亭挤爆!这便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了。相传它为诸葛亮所立,意在镇吐蕃,后来到了明代却变成了一座鼓状纪念碑。鼓面直径1.5米,厚0.7米,正反两面均刻有铭文,依稀可辨记载着明代嘉靖年间丽江木氏土知府北进吐蕃的得胜功绩, 为丽江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其令世人惊奇之处并不在造型上,亦不在铭文、年代上,更不在何人所立上,而是在它的一道裂缝上!我们在近乎人高的鼓面上,隐约发现了这道弥合裂缝。据说,这条弥合裂缝会自动开合,预示国运的盛衰!郭老正是为此大为惊叹,兴之所至,灵感忽来,为古镇留下墨宝的。      别过充满灵气的石鼓,我们顺着山坡拾级而上,来到位于镇边山坡上的一座红军渡江纪念碑前。此碑巍峨高大,恰如一柄利剑直指青天,讲述着当年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至此抢渡金沙江的英勇事迹。碑前数十米阶下,建有一尊巨型雕塑,名为“金沙水暖”,刻画的是一位气宇轩昂的红军与一位情深意切的老艄公道别的情景,将游人一下子带入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让你倍感“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豪迈情怀。   置身雕塑前的广场放眼北望,“长江第一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凭栏远眺,回首四顾,我不禁心潮骤起:想眼前这条江,自打青海发源后,在青藏、云贵两大高原的怀抱里,与怒江、澜沧江一起形成“三江并流”,成为世界江河史上所独有的天下奇观,那该是何等风光啊!它一路行吟,风波浩荡,尽写风流,正所谓“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是,当它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来到石鼓镇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富贵,与另两条江分道扬镳,不再继续一路向南流向异邦,而是转了一个270度的大弯,倔强地扭头北去,直奔祖国腹地,投入母亲的怀抱。   眼前这一弯不停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它似一曲《广陵散》,又似一曲《信天游》;似一曲《春江花月夜》,又似一曲《猛士大风歌》;似一曲《黄河船夫曲》,又似一曲《川江号子声》!它荡涤心灵的染污,消除筋骨的疲惫,昂扬胸中的斗志,激越人生的号角……令人百般地荡气回肠!   意外喜获这种“人生难得几回醉”的心情,无异于经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对于一个饱受磨难、历尽沧桑的人来说,该是何等的珍贵啊!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下得山来的。   山脚镇西,有条名为冲江河的小河汇入长江。河上建有铁索桥,据说为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该桥用几根长十六七米的铁链拼作桥梁,上铺木板,两侧又用铁链作扶栏。桥两边均建有亭式古门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十分美观。我们到东门楼时,只见里面有几位年逾古稀的纳西老人,正坐在凳椅上操琴。他们身着花花绿绿的唐装,神情怡然,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弹奏的正是有着“音乐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纳西古乐,甚至比宣科先生在丽江教坊里演奏的还要地道!   这使我猛然想起听过的纳西族习俗:纳西族男子是不干农活的。盖因纳西人非常在意男子是否擅琴棋书画,谁家的大老爷们如果不会这一套,就会被人瞧不起,全家人也会跟着抬不起头来。因此,为了维护全家人的尊严,纳西女子宁可自己披星戴月,包揽春种秋收等一应农事,外带所有家务,也要让自家男人学会琴棋书画。她们终日背在身后的那块蓝白相间的布标,就叫“披星戴月”,那不仅是她们的命运,更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