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四月(外一篇)
乡村四月,正是乡下农人最忙的时候。周末和孩子到郊外走走,烟雨中看见洱海边上漠漠水田里白鹭翻飞、农人忙着插秧,便回想起大集体时代在乡下栽秧的情景。
故乡栽秧,最隆重的是开秧门。为了来年大丰收,图个吉利,开秧门的日子要请村里懂历法天文的老先生来定,一般在“小满”前后。日子选定后,要在村中选一个有威信、生产技能高、懂指挥的人当“秧官”,然后由“秧官”组织青年男女准备好一面有白色犬牙镶边的蓝色或红色三角形“秧旗”。“秧旗”很大,旗杆有丈二长、有楼楞粗,上面斜绕着彩色布条,需几个男青年才抬得动。旗的顶端有一个用红绸布扎成的大斗,以示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秧旗”上还饰有各种彩色的飘带、绣球、铜铃和小圆镜,很好看。
开秧门那天,整个村子到处充满喜气,就像过节一样。吃过早饭,参加开秧门的人都穿着新衣服,早早地来到村口斜靠在大树上的“秧旗”前集中。大家有说有笑,年青人打扮得最漂亮,小姑娘用黑纱帕把平时舍不得戴的白色绣花巾缠在头上,身上穿着北京雅布衣,外罩湛蓝色的士林布褂子,胸前挂着用红毛线系着的银三钏,腰间系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腿上打着有白色绣花图案的黑绑腿,背上背着饰有黑飘带、套有黄色油布套子的贵州篾帽,额前梳个留海,怀里揣面镜子,脸上擦了白雀灵,有的还特意在开秧门前到街上镶了一颗金牙齿,见人总是一个劲地捂着嘴在笑,个个打扮得就像去做客一样。小伙子一色的理了东洋头,上身里面穿红色背心,外面高领布钮排扣漂白衬衣,下身蓝裤子,脚上穿着小姑娘送的黑帮挑白色星花棉线草鞋,身上斜挎一顶有蓝色飘带的小草帽,格外英俊潇洒。
乡下人挚爱土地,也非常敬重粮食。所以,人到齐了要准备出村下田前,还要由“秧官”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秧旗”前摆果酒,放鞭炮,奏乐敬香,带领大伙祭旗迎旗。出发时,“秧官”在前,抬“秧旗”的人跟着,后面是从东山上请来的吹唢呐敲锣乐队,然后才是参加开秧门的人。大家扛着挂彩的犁耙、挑着插花的秧把,一队儿跟着出村下田,那情形热闹得像办喜事一样。
来到田边,大伙放好东西,先在田埂上竖稳“秧旗”,“秧官”和乐队站在田埂上,栽秧的人卷衣抹袖下田,在秧官的指挥下一字形排开。人们拿好姿势,手把秧苗,待“秧官”一个手势,大鼓锣“咚”的一声,人们一起弯下腰开始栽秧。
本来栽秧是一种劳动,可是故乡的人民深知是土地养育了他们。因此,每年在大地上插下第一丛秧苗时,总显得这般神圣,虔诚。他们这样做,仿佛是在表达对故土的感激之意,又好像是向这块养育乡亲世代生息的土地许下心愿,立下誓言。
有趣的是,故乡栽秧时还伴之音乐吹奏。乐器以唢呐为主,加上鼓锣和大镲,吹奏的曲子是固定的,有《栽秧调》、《蜜蜂过江》、《龙上天》等,根据栽秧的开始、高潮、结束来定。音乐节奏的快慢决定着栽秧的速度,开始时,音乐的节奏比较舒缓,很有点像交响曲中的引子,让人们在刚刚开始劳动时调整姿势、找准感觉,进入状态。待到田里栽秧队伍阵势摆齐,腰腿适应,音乐便由慢到快,从悠扬舒缓转向欢快激昂。音乐声中,田埂上的秧官不时大声呼唤,调动着队伍的阵式。田里的人们弓着腰,跟着节奏,左手分苗,右手插秧,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动作如闪电一样快,谁也不敢站起直一下腰。栽了一丘又丘,直到一段音乐达到高潮,并转向尾声,大家在欢快的锣镲声中齐呼一声:“啊呼呼”,才直起腰来。
是的,劳动是光荣的,但应该承认,劳动也是枯燥、单调的,但故乡的人民却把优美的音乐和辛苦的劳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劳动变得轻松浪漫和富有诗情画意,这种劳动方式,可以说是少见的。
乡下有句话说“五月栽秧,大帮小忙,青蛙钻秧田水、脚底垫根稻草都有好处。”为了抢节令,栽秧时一般都是午饭开集体伙食,那时生活水平低,平时都是两菜一汤,即一勺水炒洋芋、一勺盐豆、再加一勺有点葱花和草果的清汤。可是在开秧门这天却非常丰盛,每人二两左右的一条煎干鱼,一片二两左右的“栽秧肉”,还有乳扇、粉丝、木耳、米粉皮等许多传统菜,就像待客一样。“秧官”和犁田耙地的每人双份:两条鱼、两片肉。家乡人常说人物一理,因此开秧门那天,连犁田的牛也有专门的“伙食”:腊油拌红糖,茴香糯米饼,再加泡好的蚕豆。
大家打到饭菜后,以各家为单位,席地坐在田间小路的溪水旁吃午饭,依然是有说有笑,刚才栽秧时的紧张和疲劳消失得一干二净。
吃过午饭,休息片刻,每人还有一勺炒豆,这时,也是大家放松的好时候。年青的小伙子和小姑娘爱趁对方不注意时,把别人的东西藏了起来,东西被藏的人发现后,藏东西的人就规定了一个时间让对方去找,那时没有表,时间就以请一个老道些的长辈栽完一把秧为准。如果东西被藏的人找到东西,就作为赢方,若是找不到东西,就是输方,但最后不管是哪一方输,都要到大队购销店里买水果糖和饼子请大家吃,有时“秧官”和犁田平地的人也会乖乖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