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筝的名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风筝的名义   在山东潍坊,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向外地人提起的,那就是风筝。但当你走在繁华的潍坊街头时,你感觉不出它与别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没有无处不在的风筝和与风筝有关的标志,即使在4月20日一一第2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也只能在指定的浮烟山国际放飞场才能看到郑板桥所描绘的昔日潍县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漫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260年时光流转,老潍县的模样已随风吹雨打去。古老的风筝作坊,市井的狂欢,所有关于风筝的传奇和遐想,似乎只有在历史的风尘中才能找寻。      老潍县的缩影      闻名遐迩的“风筝之都”,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寻找到昔日潍县的影子。那就是“风筝村”杨家埠。   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区东北15公里处,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三大木版年画生产地。木版年画和风筝,在当地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当地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杨家埠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勾描、刻版和印刷全部是艺人手工完成,在构图上追求饱满,颜色浓艳抢眼,画面形象概括而夸张。以前,看谁家日子过得怎么样。就看他家里堆了多少画版,画版越多家境就越殷实。如今,要看谁家富不富裕,则看他家里的风筝做得怎么样,店开得大不大。   在这个300户人家的村子里,几乎家家都做风筝。家家都开有风筝店。在杨家埠的民间艺人中。很多是集木版年画与扎制风筝于一身的高手,他们把印制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风筝上,形成独具年画色彩的“杨家埠风筝”。   据当地艺人介绍,历史上杨家埠多产硬翅型风筝。一个风筝由七根尺寸不同的竹条绑扎成骨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风筝画面各种各样,有牛郎织女、有仙鹤童子、有八仙过海,取材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一只风筝就是一则美妙的故事。   走进杨家埠,几百家风筝店在眼前一字排开,足有1公里长,形成一道独特的街景,五颜六色的招牌和千姿百态的风筝造型。让人恍然进入一个缤纷世界。大多数人家前为店面,后为扎制车间,中间用玻璃隔断,顾客在选购风筝的同时可以看到制作风筝的每一个过程,这种形式为他们招揽了更多的游客和购买者。 每年这个时节,是杨波最忙碌的日子。作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销售经理。他每天除了要应付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订单,还要接待十多个旅游团。   “大观园”位于风筝街的尽头。是一个村办企业,前身为建于1986年的国内最大的风筝厂“杨家埠风筝厂”。 “大观园”是自然形成的过程,这里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和年画风筝作坊,随着近几年前来参观的人数增多,村委会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打造成了今天这个以民风民俗为主体、年画风筝为主导的旅游休闲地。在园里,风筝制造厂是其中一块业务,也是整个大观园的经济支撑。   风筝节举办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穿梭往来,热闹非凡。旅游带来了人气,扩大了知名度,也促进风筝打开更广阔的销路。“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一年能卖100多万只。产值上千万元。”杨波说,“杨家埠风筝是地方性和艺术传统的结合,又是实用性和美的结合。我们的风筝系全手工制作而成。”35厘米。放飞场地要选择平坦而开阔的地方,这里风向和风速都比较稳定。说到兴致处,杨红卫念起了放风筝的口诀:“风筝下沉。则轻提之;风筝倾倒,则徐带之;风筝右偏,则右掖之;风筝左偏,则左掖之。”   杨红卫家的墙上挂着她的爷爷杨同科的遗照。她说。爷爷不仅是风筝扎制高手。更是绘画大师。其过人之处就是有“悬笔绘画”的绝活。做风筝的一般程序是先在绢丝上把画画好了再糊上去,而她爷爷做风筝,是先把风筝扎好,左手托着风筝。右手握笔,直接往上画。当年的杨老先生已经堪称艺术大师了。据说,以前潍坊风筝有十一名家,杨同科是其一。他们的存在,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红卫很小的时候就跟爷爷学艺,她制作的“百子乘龙”,采用了最常见的串式,串起儿童快乐生活的一些画面:踢毽子、放风筝、捉迷藏、跳绳等,每个画面都像是一幅精彩的年画,这样的风筝,真正做到了“挂在墙上是年画。飞上天的是风筝”。   过去杨家埠的手艺人文化程度不高,技艺通过口诀传授。杨红卫现在带了好几个弟子。“做风筝不难。看看就会。但做好不容易,靠坚持,靠感觉。手的感觉,心的感觉。”幸运的是,跟其他地方许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情境不同,愿意学做风筝的年轻人还不少。“掌握了这门技术,自己开店一年一般都能挣上十来万。”杨红卫朴实的语言。无意道出了促进潍坊风筝向前不断发展的真谛。      王家庄子的变迁      地处齐鲁之邦的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素以“三百铜炉匠,九千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