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石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河上的石桥   我从这座石桥上走过,用手轻抚着岁月在桥栏板上留下的刻痕,就想起了《石桥禅》中的那句话:“我愿化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走过……”。我从这座石桥上走过,不是为了五百年前桥而化身石栏板五百年默默的等待,却是为了百年前桥上的繁忙与桥下的繁荣。   自从把家搬到了通州,八里桥便成了上班和下班途中流动的风景。每次在城铁或公交车上远远的见它,见车来车往,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似乎并未留下太多的痕迹,但是桥下早已经不再有从前那河水滔滔、百船聚泊、千帆竟秀的景色。当通惠河从京城的一条经济命脉蜕变成了游览区时,石桥依然。时间总是公平的,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的同时又会带走了一些。   其实建于明代的八里桥并不是如远远所见的那样未经风雨,尽管桥身依然是石砌的三券拱桥,中间大券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券对称,呈错落之势。但是原本有嵌铁相连的石板桥面早已换成了方便行车的柏油路面。桥的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身两侧的32副石栏板之上站着33对石狮子,板面上的雕刻已经有些模糊不清,可望柱上的石狮子却依然栩栩如生。看着这些石狮子一定会想起那座同样拱卫京师更加出名的古桥――卢沟桥。凭栏东望,八里之外的通州城早已变了样子,不过河两岸还是绿柳白杨,芳草萋萋的景色。回想从前的夜晚,细波之中时有客船货舟通过,倒映的月影碎成点点银光,这便是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不过此刻望着从东边缓缓流淌过来的河水,我却想起另一座古石桥。那座皇帝赐名的石桥也是历经五百年风雨而不倒,外国使节路过也得下马的。因那石桥而兴起的小镇,是藏龙卧虎之地,千里运河的“北龙头”就在那里。   103国道上的路牌将我带到了新的张家湾镇,宽阔马路和一排排楼房的新农村建设让我有些找不到感觉,好在车上的“GPS”给我指出正确的方向的同时也能将时间拨回。经过一条不太平坦的柏油小路,当红砖的平房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我已经能“嗅”到车窗外古镇的味道。冠以百年老店的招牌一晃而过,清真寺的绿色琉璃瓦顶在小镇的任何地方都是异常显眼。就算如今的北京是座干燥缺水的城市,尽管现今的大运河通州段乃至整个北京段,能走游船的地方都不多了,可是我仍然不愿接受眼前这条不算干净清澈更谈不上宽阔的小河,便是以辽代太祖妃的名字命名的“萧太后河”。河边的一块石碑却证实了我不太情愿的猜测,就在回身之际我也发现了石桥的身影,只是它显得有些孤独,原本并不属于它的孤独。   沿着河岸边前行,透过柳树的枝条,石桥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一段残留的古城墙也渐渐显露出来。自元朝以来,大都的水运便闻名天下。蜿蜒曲折的千里京杭大运河,以通州为节点,大吨位船舶上的南北货物在此交换运输,再进北京城就得换船了。眼前这座通运桥,则是整个通州中最关键的一座,更是京杭运河著名的北码头,民间称其“龙头”。热闹时,上万条的商船停靠在这儿,会经常出现“堵船”的情况。   萧太后河这条北京成为国都以后最早的漕运河,最初只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作为皇家漕运重要航道的大运河在朝廷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通县志》中记载,出于便利交通和保卫运河安全的考虑,以萧太后河为护城河,在张家湾的南城门外架起一座木桥,桥东百米即是大运河。木桥的建成,确实方便了大运河的运输。但小小的木桥承受不住运粮运货车辆经年累月频繁的往来,屡修屡坏的境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漕船的通行。终于运河的事情传到了紫禁城皇帝的耳中。漕运事大,懒得出名的万历皇帝也不敢怠慢。于明代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无法想象曾经桥上四方人士川流不息,桥下小舟大船穿航不断;无法想象曾经有琉球国上供的使臣在此下船登岸,进京面圣,而赴安南的大使许天赐于此桥下乘船南行;无法想象曾经曹雪芹祖孙三代往返于两京之间,都是在此桥处换乘车船……有太多得景象无法想象,可是现在就只有石狮子看着河水静北运至通州。众多的珍贵木料,囤放在张家湾镇边。久而久之,运输工人和看守人员越来越多,形成了村落,便有了皇木厂。上世纪70年代,运河中出土了两根巨大的铁梨木,是洪水泛滥决堤冲击皇木厂所致。其中一根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另一根则被替放在十三陵的定陵地宫中使用,尺寸之合适可称得上天衣无缝。除去皇木厂,古籍还记载着张家湾镇边有花板石厂一座。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之时,就近在皇木厂村旧址挖坑取土垫路基,一下出土了46块巨大方石。后经专家辨别这些石料竟与明十三陵出土的岩石完全相同。此外,张家湾镇周边还有储存“金砖“的砖厂,储存水果贡品的瓜厂等。   南来北往忙碌的水运为这里带来了惊人的财富,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善于经商的回族商人早早嗅到了这里浓厚的商业气息,不少外省的回民商人也都来此进货出货,并在镇上开货栈定居下来。如今张家湾镇上的古清真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