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节庆文化审美透视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文化,在节日的时空里,它显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节日是人类得以展现狂欢性的载体,是人类生命本真的体现。我国的节庆拥有深厚的民俗积淀,体现了传统的和谐之美。中国节庆文化是民间底层焕发的一种蓬勃生命力,也是一种新生、自由、快乐的美学精神。
[关键词]节庆;民间文化;美学现象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51-03
节庆活动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1]在人类的历史中,人们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还有集体狂欢的日子,那就是节庆生活。这是历史赋予人类生活的一种样式,无论官方如何统治,民间节庆都方兴未艾,普通民众在节日中进行娱乐狂欢,享受欢娱带来的快感。中国的节庆文化丰富多彩,不但显示了节日的共性――狂欢性,而且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谐性,呈现出狂欢、自由、快乐的美学内涵。
一
除了工作之外,人类还过着另外的一种日子,那就是节日。中国人向来重视节日生活,例如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秋节的举家团聚,是什么东西让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里进行统一行动,在节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笔者认为在这些活动的背后隐藏着节日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内涵,那就是一种集体的狂欢性――在节日中人们享受的是狂欢性的生命快感,因为“真正的节庆若没有欢乐的点缀,是令人无法思议的”。[2]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节日是诗性文化,它就是一部社会剧,人们在节日里进行集体表演,从而达到身历其中的创造快感。
神话和节日密不可分,后世节庆是神话原型产生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艺术和节庆的关系,也是一个传统的命题,因为艺术从发生学上说就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3]因此,节庆和艺术一样拥有宗教般的迷狂,所以当节日到来时,人们会涌起神秘的情感,集体无意识得到再现,进行集体狂欢。在狂欢中人们会时空颠倒,潜意识里回到远古时代,现实时间和历史时间交替,形成了诗意般的迷狂。例如到了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节日被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所笼罩,人们在这一天,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会产生无限的遐想。随着岁月的积淀,就有了中秋节文化。这种文化给现实生活带来了美感,此种情感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而是人民大众共有的。节日中产生的迷狂是任何一种单个的文化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它就像一个强烈的磁场,把人们吸引在周围,让人们在宇宙中展示生命的高贵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这种生命的迷狂就是民间节庆文化的狂欢性,这个概念在20世纪初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理解。前苏联伟大的思想家巴赫金以理论的形式对狂欢性进行了阐释,所谓狂欢性是一种节日情绪,也就是“那种特殊的狂欢节世界感受及其全民性、自由性、乌托邦性和对未来的向往,开始变为一般的节日情绪。节日几乎不再是人民大众的第二种生活,即是人民大众暂时的再生和更新”。[4]这段话可以概括狂欢性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一直受到官方严格的约束,可是在节日中这种约束被弱化,人们可以得到短暂的自由,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一系列活动,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而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其中快乐原则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5]所以,狂欢性是中国节庆文化的主要表征。
在中国传统节庆中,人们总要从事一系列特定的活动,例如饮食、游艺、歌舞、祭祀等等,这些活动就是狂欢性的具体外化。在元宵节,观灯是重要的民俗事象,直到今天我国还传承着这个习俗。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了元宵节的狂欢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稼李,行歌尽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6]在清明节,人们也会进行一些游艺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等等。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从这两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节日中情绪高涨,从而达到集体狂欢的生命体验。
二
要想在节日中达到集体的狂欢性,就要进行交往和对话, 人们在交往和对话中往往亲自参与,产生一种自由创造的愉悦。主体达到审美的状态最主要的要有自由的心灵,而节庆为人类的自由提供了便利。所以,自由在节日的时空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受宗教和道德的约束,没有自由可言,生命个体已经被异化。而在节日中,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而是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感觉到自己是人。人只有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才能获得自由的情绪。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梦想,所以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誓言。节日解除了现实的束缚,使得人们的关系有了暂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