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播稻、移栽稻的演变及播种技术的发展.docVIP

中国直播稻、移栽稻的演变及播种技术的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直播稻、移栽稻的演变及播种技术的发展   水稻不催芽播种,俗称“聋谷下泥”或“播干谷”,这种方法古已有之,并延续了几千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其方法落后为浸种催芽技术所取代。但九十年代,不催芽播种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又悄然兴起,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民自发采用的这一技术并未给予认可。作者从研究我国稻作历史入手,用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观点,结合自己多年实践,认为不催芽播种是一项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的实用技术,是传统技术赋予了新的科技含量。      一、我国稻作的发展与播种技术的改进      距今1.5万年左右,人类由采集、渔猎经济向谷物种植经济转变,实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从而产生了原始稻作的起步。(1)迄今,我国发现的史前栽培稻遗存已将近有70余处,(2)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70±9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水稻遗存,距今9100±120年、8200±120年,说明距今7500―5000年时代,我国进入了原始稻作的发达时期。据农史研究,商、周、战国至汉、魏以来,曾以粟、麦为主。而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粟混作的原始农业区。距今5000―4000年后,结束了原始稻作农业。犁耕的发展,进入了农业的全新阶段。稻作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长江流域成为主产稻区,在全国形成“南稻北粟”的两大粮食作物种植区。   公元前771―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精耕细作稻作农业技术发生期。到宋代初期,中国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长江以南,水稻成为我国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的发展,有赖于播种方法的改进。早期栽培都是直播,刀耕火种,但焚而不耕,然后撒上种子,或用尖状竹、木棍戮穴点播,直到收获,是一种原始漫撒播的方式。(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在江淮洪水泛滥区,利用划船漫撒播稻种的栽培方式:“尝见淮上濒水及湾泊田土,待冬春水涸耕过,至夏初,遇有浅涨所漫,乃划此船就载宿种遍撒田间水内;候水脉稍退,种苗即出,可收早稻,”即所渭的“乘桴播刈”。这与作者在非洲赞比亚共和国亲历的洪水稻(Floods Rice)或称深水稻(Depthers Rice)极为相似。每年雨季,刚果河水泛滥,赞比西河流域的广阔盆地被淹,形成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的浅水湖,选择浅水区的滩地为种稻区。每年第一场透雨后,耕翻土地,直播稻种,苗高约30公分左右时,洪水淹来,随水涨苗高,放眼远望,“湖似一土丘田,田似一片湖,水天一色,稻湖一体”,蔚为壮观。雨季过后,水退稻熟,将稻穗划下,回家脱粒。以上均为广种薄收的漫撒播水稻。   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循用火耕水薅法,这是改进了的直播旱稻向育苗移栽、由旱育秧向水育秧的过渡型。育苗移栽替代直播栽培是历史的必然。但《四民月令》提到的“别稻”,《齐民要术》提到的“拔而栽之”,并不是育秧移栽,是出于除草和间苗的需要,所采取的原田拔栽,间稠补稀,仍是直播方式,主要应用在北方连作稻田和旱稻土。   我国水稻移栽法始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推广,到明清时期基本普及。随着稻麦两熟制和双季稻的发展,育秧移栽技术有了更大的创新。至少在春秋战国长江下游已有早稻栽培,(4)最早的双季稻记载,通常把《山海经》(公元前三世纪)海内经所提到的“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播琴即播种)”,作为双季稻的证明。但在同一地区的早晚稻套种直至公元14世纪才实行。(5)唐宋以后早稻大面积发展起来,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分之三的省份推广占城稻。1637年估计早熟型水稻占中国谷物总产量的70%。19世纪中叶双季稻的广泛推开,长江七省的地方志中,51县有记载。(6)双季间作稻起沅于南方,是发生最早、分布最广的双季稻。公元14世纪(元未清初),由福建闽候传至浙江南部。《温洲府志》:(明弘治16年,公元1502年)“春分时节,平田浸种,下秧通田,春夏之交,分早秧插田,又分晚秧插于空行之中,曰补晚”。乾隆53年《浙江县志》记载,“……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稀行密莳,先莳早苗,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 直到建国初期,间作稻在浙东一带仍相当普及,(7)湖南省双峰县的间作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才在“间作改连作”中消失。   迄今所知有关连作稻的文献是黄省的《稻品》:“其三月而种,六月而熟者,谓之麦争场,其再莳而晚熟者谓之鸿口稻。”《天工开物》(明)“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到明清时期,双季稻迅速普及。      二、育秧移栽与浸种催芽技术的兴起      早稻漫撒播方法,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8)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漫撒播进到区种直播。春秋战国的“田川田法”,汉武帝时代的“代田法”,《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