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末出行方案 去郊外收获秋天
两天的假期干什么?睡觉,逛街,看大片,吃着爆米花看选SHOW,伙三五好友去心仪已久的馆子搓顿大餐,然后放歌一宿……
这可是金秋十月哦,天空晴朗云彩飘摇,山里已经姹紫嫣红五彩斑斓了,如果再不出去走动走动,恐怕就要“猫冬儿了”! 旅行其实很简单,一个随身的背囊,一张小小的出游图,一份恬适的心情,一种快乐的向往,收获就如同金秋一样丰厚多彩。
从北京城里出发,目的地锁定在平常熟视无睹的郊外,旅程两天!
旅游目的:寻古
目的地:水关长城
“关沟里走,关沟里过”八达岭水关长城就坐落在关沟的重山峻岭中。水关长城修建于明代,是八达岭长城中保存最精固的一段,也是不可不去的一段。
正关箭楼高15.36米,平均宽度12米,城墙用青石条砖依山而筑,当年山东、四川工匠修建的界碑如今还依稀可见。山坡上奇峰怪石、险峻陡峭。登上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飞舞在秋意盎然的山岭间。除了登长城、赏红叶,这里还有众多古迹和自然景观可寻,如“关沟72景”中的石佛寺、骆驼峰等,而不远处,更有闻名遐迩的詹天佑“之”字形铁路。
目的地: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寺院。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因寺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而得名。进入山门,经过一座看似普通但名字却不同凡响的石拱桥――界凡桥,便是仙境,传说桥的南面是凡人世间。寺内,可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游览景观。中路山门的门额“敕建岫云禅寺”为清康熙帝手书。天王殿前,有直径1.85米,深1.1米的炒菜用锅,直径4米,深2米的粥锅,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煮16小时,粥既粘又香,这两口锅都有漏砂不漏米之说。天王殿后,便是全寺建筑之冠的大雄宝殿,上檐额的“清静庄严”为康熙帝手书,下檐额的“福海珠轮”是乾隆帝御笔。西路的建筑有戒台、观音殿、公主拜砖、龙王殿等名胜古迹。
目的地:轩辕黄帝陵
18位历史、考古学专家,经过科考和对文献的充分考辨考察,得出一致结论,确认古代在今平谷地区确实已存有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
目前位于陕西和河南灵宝的轩辕黄帝陵庙比较闻名。至于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史学和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学者认为,北京周边地区有不少关于黄帝的传说记载和遗迹,为北京地区有关黄帝的活动和后世子孙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因此,古代平谷地区有轩辕黄帝陵就绝不是偶然,它既是北京地区悠久丰富历史的见证,又表达了生活在这一带的黄帝后裔对自己始祖的缅怀和崇敬。
重点推荐:古崖居
推荐理由幽烟千古事,崖洞一时迷
古崖居位于延庆西张山营西北一条幽静的峡谷中,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室。自1986年开放以来,每年都接待三四万参观者,景区内洞穴遗址有两处,共174个洞穴,大的二十多平方米,小的仅三四平方米,另外还有一处建造讲究的石穴极有可能是古代先民祭祀、集会之地。
古崖居的建造选在隐蔽的山谷中,从平原北望,看不到任何石室,只有进入山谷,转几个弯,才看得到前山石室全貌,再转几道弯进入沟涧,后山的石室才显露出来。
有专家推测,这样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古代先民有意隐居,而且把老弱妇孺安排在更为隐蔽的后山居住,前山用作?t望、屯军。所有石室镶嵌在陡峭的岩壁上,门窗俱全,靠近山顶的石室风化得比较严重,门窗等建筑结构已荡然无存,呈现给人们居室立体剖面的效果。岩壁上留有简易的石阶和脚踩的坑穴,可通往高处的石室,现在已禁止攀登。在后山的石室多位于离地两米以上的岩壁上,入口处竖着一块巨石,仅容一人通过,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崖居是一个千古之谜的人文遗迹,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二十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弘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橱、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规中矩。
关于古崖居的文字记载极少,此遗址原为何人居住?是什么时间开凿?古代先民在此居住了多长时间?一连串的问题一直都存有争议。
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这里是距今1000余年唐朝以后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西奚族去诸部聚居的山寨。奚族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契丹同为北方大族,后来受日渐崛起的契丹族征讨,奚王去诸离开故地率众“西徙妫州(延庆史称妫州),依北山射猎”,史称西奚。西奚人最终难以抵御契丹族的铁骑,被迫迁出艰难生活了30余年的洞沟,带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马匹。所以后来进行的考古工作中,人们发现空荡荡的石室内,除火炕、灶台等遗迹别无一物,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