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玉米科学.DOCVIP

玉米茎腐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玉米科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茎腐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玉米科学

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 马传禹,姚丽姗,杜腓利,徐明良*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北京 10009) 摘要: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严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概括了玉米茎腐病的分布与危害、致病菌的类别与致病机理,抗病种质资源的与鉴定,重点介绍了茎腐病遗传、抗病分子等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数量抗性研究与应用做了展望。 关键词茎腐病;数量抗性 抗病机制 An Overview of Advanced Resistant and Genetic Research for Maize Stalk Rot MA Chuan-yuYAO Li-shan, DU Fei-li, XU Ming-lia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Maize Improvement Center of China, Beijing, 100093) Abstract: Maize stalk rot is a worldwide disease and seriously affects maize yield?and?quality. In this overview,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dieas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of the pathogen, the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istant germplasm,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 attention was pay for the feature of quantitative inheritance, resistant gene and resistant mechanism of the diasese. At last, we gave our prospect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loci. Key words: stalk rot;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resistance mechanism; 作者简介:马传禹(1987-),男,博士,主要从事玉米抗病研究。 *通讯作者:徐明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玉米抗病基因功能与机理研究。 E-mail:mxu@ TEL:010 概况 茎腐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玉米产区。1914年,Pammel[]在美国最早报道,随后在加拿大[]、英国[]、匈牙利[]、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出现。在我国20年代病发生,1961年夏锦洪[]首次报道,到2000年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报道[],2014~2016茎腐病已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产量方面,美国22个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统计结果显示,2012-201年间,由茎腐病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分别为3.1[]、1.83亿[]和3.49亿[]蒲式耳。在南美巴西地区,2007-2009间由茎腐病造成的损失高达17.2%[]。徐作珽等[]统计山东省春玉米病株率为10~20%,夏玉米病株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会更高。12个发病省区由茎腐病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约为25%[9]。陈丽华[10]对黑龙江省主推玉米品种进行茎腐病调查结果表明茎腐病一般25%左右,严重时40%以上。在品质方面,病原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及玉米赤霉烯酮等,会对人、畜造成严重。此外,茎腐病引起茎秆强度变弱倒伏等问题影响机械收获。 致病菌分布侵染 玉米茎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目前已知的有20余种,包括19种真菌和3种细菌[]。主要分为腐霉菌、赤霉菌、镰刀菌、炭疽菌和细菌等五种类型。瓜果腐霉菌、肿囊腐霉菌等,偏好潮湿的环境,腐霉菌茎腐病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一些湿热地区[],如我国黄淮海部分地区以及日本等地[]。禾谷镰刀菌(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菌)引起的赤霉菌茎腐病主要在冷凉地区发生,如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我国陕西、吉林、河南等地[]禾谷镰刀菌能侵染小麦[]、多种禾谷类作物。以轮枝镰孢菌为主的镰刀菌会引起镰刀菌茎腐病,该病主要在干热地区流行,如美国的大部分地区[9],我国广西、湖北、河北等地[]。禾生炭疽菌可以通过叶部到茎部或者根部到茎部两种途径侵染玉米,引起炭疽茎腐病,这一病害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如南美巴西地区[10]。细菌引起的茎腐病分布较为广泛,一般在贫瘠的地区流行[]。由此可见,不同地区因温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