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传,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
* 相传,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他准备从明州乘船回国,驶近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 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中国众生 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 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普陀佛茶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普陀佛茶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也称“普陀岛”。普陀山顶峰--佛顶山,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冬暖夏凉,四季湿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加之茶树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阳面和山坳避风的地方,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普陀佛茶位于舟山市东南部莲花洋上的普陀山,是岛屿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面是群山的奇峰,一面是广阔的沙滩,绿色的山峦丛林当中,点缀着许多金色的庙庵寺院,从空中往下看,真像一个人工精心培植的美丽“盆景”。相传普陀山是南海观世音修真得道的地方,山上的寺庙都以供奉观世音为主,这是普陀山的一大特色。普陀山为丘陵性岛屿,地处东海之滨的东端,山丘海拔200米左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山丘土壤多为红黄壤土,腐殖丰富,土层肥厚,林木茂盛。普陀海岛气候宜人,空气洁净,阳光漫射,常年多雾,云雾弥漫,雨量充沛。岛上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茶园生态环境优良,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佛茶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采制,取鲜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匀、整、净、嫩”。鲜叶采回后经薄摊--杀青--揉捻--搓团--起毛和干燥等工序制作成茶。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批毫,香气馥郁芬芳,汤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圆非圆的外形略像蝌蚪,故亦称“凤尾茶”。 普陀山茶,因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早年佛茶外形似圆非圆,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故又称凤尾茶。普陀山为丘陵性岛屿,地处中国东海之滨的东端,山丘海拔200米左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山丘土壤多为红黄壤土,腐殖丰富,土层肥厚,林木茂盛。 普陀山茶一年仅采一季春茶,于谷雨前开园,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经拣剔、摊放、杀青、轻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干或辉炒干燥等工序,其制作略同洞庭碧螺春。该茶从栽种到采制,特别注重洁净,茶树从不施肥,仅耕除杂草,以草当肥;对炒茶用锅,每炒一次,须刷洗一次。 其成品茶,色泽翠绿微黄,茶汤明净,香气清馥,滋味隽永,爽口宜人。普陀山种茶,约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侣围坐品饮清茶,谈论佛经,客来敬茶,并以茶酬谢施主。《普陀山志》云:雨前采制的佛茶,用当地泉水冲饮,可治肺痈、血痢。 普陀山佛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翻开普陀山佛文化与茶业史,茶叶被冠以佛名,是因为与普陀山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庙宇林立,极盛时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号称“五百丛林”。过去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用以供佛和敬客,故名“佛茶”。 其次,对于普陀山佛茶的由来,民间有几种说法也都离不开佛教。一是山上一草一木,命名都与佛教有关,佛地上所产茶叶,故名“佛茶”。二是山上僧人参禅打坐,须饮茶止困,相传佛茶久饮可以长寿和常年不病,称为“仙茶”。当佛教传人中国后,普陀山自唐始成为佛教圣地,为了与佛国共依存,故将“仙茶”演变成了“佛茶”。三是普陀山僧侣们起初在诵敬拜佛之余,采摘山周围的野山茶,在锅里炒制成卷曲形于茶,相互间作为一种礼品赠送。后因其香气特别,滋味鲜醇爽口,喝入口中,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故称它为“仙茶”。僧侣之间会友交流佛事,也喜欢用此茶招待客人,平时品饮,更是离不开一杯香气浓醇的“仙茶”。渐渐朝香的信徒也兴起以喝“仙茶”为荣事的习俗,拜佛之后不忘带点佛茶回家供于佛像前。僧侣品茶先敬佛后敬客,又因“仙茶”产于佛国普陀山,便改之叫“佛茶”。以上各种说法内容相近,只是过程略有差异。此外,因为普陀山佛茶茶园主要分布在最高峰佛顶山一带,顶峰湿度大而气温偏低,茶叶常年生长在漫漫云海之中,故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佛顶云雾”。佛茶的早年外形似圆非圆,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亦称“凤尾茶”。 普陀山产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