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摘要:早在数学萌芽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联系起来了。我国宋元时期,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坐标为桥梁,在点与数对之间、曲线与方程之间建立起来对应关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立方倍积、三等分任意角、化圆为方等问题,最终也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即使在近代和现代数学的研究中,几何问题的代数化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原则,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我在网上浏览了数百学,下载了余篇有关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可分类:
“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 ,但也有其粗略 、繁琐和不便于表达 的劣势 只有 以简洁的数学描述 、形式化 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在直观中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模型 借助 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以直观感 ,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为理解数学概念奠定基础。通过以“形助“数”.突出图的形象思维 ,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达到最终理解数学概念 .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 目的。 数形转换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时能使数量 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 比较直观 .成为解决 问题 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形 .把 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 .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使 复杂 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在解析几何中我们充分强调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解析法,它解决了许多仅靠图形无法精确讨论的问题,显示了“数”的巨大威力。同时也看到许多问题从“形”的角度去思考,找到了不少直观简捷的解题方案,展现了“形”的无穷魅力。沟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不仅使几何学获得了代数化的有力工具,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了明显的直观性,在数学解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形,或者把图形性质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来研究,后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成图形性质来研究,以便以数助形或以形助数,使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庆山.的浅谈利用数形结合求函数极值[J].科技信息报, 2008,(20):244
[2] 曾剑华.浅淡数形结合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254
[3] 徐天顺.例谈数形结合思想的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2):11-13
[4] 姚桂丽.浅谈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含参数问题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9(5):102-103
[5] 刘佩.和若干不等式的数形结合证法与解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4(1):104-105
[6] 刘雨智.浅谈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2):82-93
[7]周唯.浅谈数形结合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81
[8]徐国央.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 ,11(1):115-116
[9] 王锦琴.浅谈数形结合法在解题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4):63-64
[10]Stephanie J. Morris,The Pythagorean Theorem[J],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Wilson, EMT 669
[11] Gianluca Fusai,Corridor options and arc-sine law[J] Ann.app1.probab.Volume 10, Number 2 (2000), 634-663
[12]顾琳.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 ,(6):185-190
[13] 刘新春,施淑琴.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形结合思想[J].中学数学月刊,2000:10-11
[14]张亮.数形结合法的几个应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88-90
[15]朱智和.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2):151-154
[16] 王悦琴.用换元- 数形结合法求三角函数最值[J]. 数学教学,2006:50
[17] 王少平.数形结合促成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M].教学与管理, 2009:4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