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丁金玲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600)   【摘要】目的:中医根据血热动血、血瘀动血等病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因病久脾虚不摄、邪毒壅遏脉络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患者,根据中医经验实施辨证治疗,不同病症针对性实施中药内调,总结临床资料。结果: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因血热动血证、气不摄血证等症,引起的病症均得到控制,20例患者均治愈康复出院,中医内调效果明显,患者无远期后遗症出现,效果满意。结论:中医从辨证角度,从证而治,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过敏性紫癜引起的不同症状,配比最佳内调药方,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意义深远。   【关键词】中医;过敏性紫癜;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51-01   紫癜病指因先天禀赋因素,或邪毒壅遏脉络,或因病久脾虚不摄等,使血溢脉外。该病常发生于儿童或是青壮年女性,引起该病的病因有多种,若食物、环境、药物过敏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紫暗色斑块,严重者引起皮肤出血[1]。现将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因病久脾虚不摄、邪毒壅遏脉络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采取辨证治疗,其中女性患者14例,男患者6例,年龄5~35岁,平均年龄24岁,根据临床诊断20例患者均符合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标准,20例患者中,下肢出现紫斑11例,臀部出现9例,其中救治患者中鼻衄者2例、齿衄者1例、血尿者5例、黑便者6例、月经过多6例,临床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临床内症针对性用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血热动血证症候群主要特征:高热持续反复,渴不多饮,轻有呕血或咳血、大便出血、偶有血尿,身现斑疹,心烦气躁,夜间失眠,尿黄而浓浊,舌苔泛黄,脉数。治法:凉血止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0克,地黄12克,丹皮10克,芍药12克,白茅根12克,紫草10克,苎麻根12克。 加减:发热口渴者,加黄连、知母、生石膏。便秘者,加大黄。   1.2.2血瘀动血证症候群主要特征:身体多出紫斑、大小不一、颜色暗淡,重者有呕吐、血尿、唇颜色暗淡,口腔内有斑点,脉弦涩。治法:化瘀止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10克,生地12克,桃仁、红花、枳壳各10克,赤芍、柴胡各6克,甘草5克,桔梗10克,川芎12克,牛膝10克,紫草12克,丹皮10克,茜草根10克。   1.2.3气不摄血证证候:皮下紫斑明显,血尿、呼吸气短、急促,重者或出现呕血、咳血、便血、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面色暗黄、舌淡,脉弱。治法:补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当归6克,茯神12克,桂圆肉10克,酸枣仁12克,木香6克,炙甘草4克,远志10克,大枣4枚,葛根10克,茜草根12克,白茅根15克,藕节12克。   1.2.4脾肾两虚证症候群主要特征:紫斑暗淡呈深红,斑点稀疏不显,时有时无,劳累过度,甚为明显,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纳呆腹胀,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山茱萸12克,炙甘草5克,山药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2克,熟地10克,人参6克,巴戟天10克,锁阳12克,鹿角胶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5.阴虚火旺证:症候群主要特征,潮热,五心烦热,失眠,头晕,咽干口燥,鼻衄、齿衄,时现紫斑,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2克,黄柏6克,熟地12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苎麻根12克,仙鹤草10克,白茅根12克。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临床所有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因血热动血证、气不摄血证等症,引起的病症均得到控制,20例患者均治愈康复出院,中医内调效果明显,患者无远期后遗症出现,效果满意,根据我院医生多年临床经验,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评估原则,评估分采用50分,分数低于25表示正常治疗前患者血热动血状评估为39~3.75,治疗后患者血热动血状评估分为22.55~3.25,治疗后血热动血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差距较大,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中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