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9祭十二郎文.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一、千古文宗;孤寒身世: 出生两月,母亲去世;2岁,父亲去世。13岁就能写文章,他潜研经史百家,开始萌发了发扬儒道,倡导古人的思想。 坎坷仕途: 792年,第四次考试考取进士,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801年通过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地提出“师道”的理论。这时期的《答李翊书》,阐述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此段时间,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后宦海沉浮,57岁病卒长安。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纵观韩愈一生,业绩最为巨大的是文学,是唐代古文运动开宗立派主帅,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评论已为定评,尊仰韩愈为中国文坛之“泰山”“北斗”,“百代文宗” 。;★2. “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评) (1)唐代散文的兴起──“古文运动” (2)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3)韩愈的散文特点: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 (4)韩愈的散文成就:创立了散体文美学规范。;3、祭文文体;二、文本内涵详析;《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 “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之一。 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确定无疑 。 ;2.本文层次结构分析;第二部分(4—5段):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4段:开头两句,仍然是回忆与叙事,文章气势和抒情力量微微一抑。然后就迅速地转入大篇幅的强烈情感抒发。在这一抒发之后,作者连用两个叹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快速结束本段。 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运用感叹句,描绘自己在接到噩耗之后将信将疑,欲信又不愿相信,辗转反侧,痛苦郁积的心境。此前一抑再抑的情感终于喷勃而发。 本段句式声调急促,反问、设问、感叹反复而至,那种骤遭噩耗打击、情感遭到重创、心灵痛苦不堪的混乱的精神状态如临读者目前。 4、5自然段,回忆、哀悼与追悔中,作者自然地将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倾吐了自己的无限哀痛之感。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 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 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 病因死期, 萦迥于心;第三部分(6—7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6段:叔侄两人天各一方,生者逝者不但不能作最后的诀别,连侄子确切的去世日期都不知道。 第7段:这是全文的结束段。文章情感转入一种痛切已深,无言语以表达、以为继的状态。 6、7自然段,通过以排比句式直书胸臆,沉痛之情表露无遗。沉痛之余,又略微表现出作者在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之情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思念之情;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