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PPT
《针灸医籍选读》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冯文林;
;第一章 《黄帝内经》选;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概 述; (4) 《素问》名称如北宋林亿所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zha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波元简:“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 ;(5)《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经》,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
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与道家特点相符)。; 《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同的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的。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基本中医理论外,针灸是其主要内容。;一、经络理论;㈡十二经脉循行
《黄帝内经》经脉循行主要涉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黄帝内经》中尚无“奇经八脉”这一提法)。
《灵枢·经脉》或《灵枢·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经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一、经络理论;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
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蹻脉。
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一、经络理论;补充: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 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定出有效的方剂。
如治疗肝着的旋覆花汤,张仲景虽明言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从肝着系瘀血阻滞肝络之证,以及旋覆花汤的组成来看,可以认为此方既是一个痰瘀同治的通络方。
如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均是活血化瘀通络之名方。
尤其可贵的是,对于络瘀重证或久证,张仲景常用虫蚁蠕动飞走诸灵以搜剔络邪,颇为后人所称颂。;2.清代的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叶氏在《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从而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现代络脉络病的发展;
;吴以岭院士;(2)临床研究;
;
;
;㈥经别循行
经别,作为十二经脉在体内深部的另行部分,起着加强表里两经及脏腑之间联系的作用。
经别作为不同于十二经主干的经脉部分,《黄帝内经》中对其循行特点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离、入、出、合。而具体到每一经别,则均有非常明确的循行路线。;一、经络理论;㈧皮部分布
《素问·皮部论》中明确指出:“皮者,脉之部也。”这说明,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分部。皮部居一身之表,为人体的屏障,有卫外固表、保护机体的作用。
对皮部的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有六个不同名称比如少阳为“枢持”等。尽管后世医家在解释这些内容是说法不一,但从均涉及“关”“害”“枢”来看,古人是用门的不同部位做比喻,来说明人体皮部对疾病预防作用,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均是从皮部开始,向里传变。;㈨经络功能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络组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①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里相合。
②运行气血: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经气两方面。
③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缪刺论》中论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④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为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层门户,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道疾病防御屏障。;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论均有特定意义。
;根结、标本比较:;气街、四海比较;二、《黄帝内经》中的腧穴理论;㈡腧穴数目
《素问·气穴论》“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㈢腧穴定位方法
①骨度分寸法
《素问·血气形质篇》“预知背俞,先度两乳之间,中折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②自然标志取穴法:使用较多
《灵枢·寒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某实验室装修工程投标文件—技术标.docx VIP
- Unit 6 A Day in the Life 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docx VIP
- B级法兰锻制-作业指导书生产用设备操作与维护规程汇编.doc VIP
- T_ZJAF 13.1-2023 公共视频资源 第1部分:总则.docx VIP
- 第四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课件)-【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2025年高考政治真题试卷(新课标卷)+解析及答案001.docx VIP
-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pdf VIP
- 《吸入装置使用》课件.pptx VIP
- 患者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培训.pptx VIP
- IT运维管理制度流程图.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