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探析.docVIP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探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探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中?t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针对2006-2015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收纳有关中药治疗的98篇文献,采用电子表格(EXCEL)对入选文献及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8篇文献中有60个内服方、39个灌肠方,其中内服方出现频次≥10次的中药分别是:当归、败酱草、赤芍、柴胡、延胡索、桂枝、丹参、甘草、川芎、枳壳、茯苓、白术、白芍、莪术、牡丹皮、蒲公英、香附;其中灌肠方出现频次≥10次的中药分别是:莪术、蒲公英、败酱草、丹参、三棱、赤芍、红藤、延胡索。结论中医药治疗妇人慢性盆腔痛以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血瘀贯穿疾病始终。   关键词:慢性盆腔痛;中医药;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7-0093-03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非周期性间断或持续的下腹、盆腔、腰骶部疼痛,持续6个月及以上,它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病率为21%~24%[1],育龄期妇女为其高发人群。慢性盆腔痛病因不明确,可涉及生殖、泌尿、肌肉、神经等多个系统。它可由生殖系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2-3],也可由肠易激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腹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神经卡压综合征等非妇科因素所致[4],还可由其他不明病因导致。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治疗CPP多为各个医家的临床经验,没有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文献统计分析探讨各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针对2006-2015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除男性慢性盆腔痛、病因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西药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共纳入有关中药治疗的98篇文献,其中有60个内服方,39个灌肠方。使用电子表格(EXCEL)对入选文献进行统计,对慢性盆腔痛中药治疗进行分析。   2结果   在内服方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有19味(见表1),其中当归、赤芍、延胡索、丹参、川芎、牡丹皮、桃仁、莪术、红藤、败酱草皆为活血化瘀之品,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都为清热解毒之药,柴胡、香附均具疏肝解郁之功,桂枝具有温经通脉之效,白芍具有柔肝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枳壳具有行气宽中之效,茯苓、白术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在内服方中,两药配伍频次≥10次共有15对(见表2),都是以活血化瘀药物为基础进行配伍,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痛地位。   在灌肠方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共有8味(见表3),其中莪术、三棱、红藤、丹参、赤芍、延胡索、败酱草均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蒲公英、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灌肠方中,两药物配伍出现频次≥10次共6对(见表4),也是以活血化瘀止痛药物为基础进行配伍,可见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灌肠都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配以清热解毒之品。   3讨论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也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征,且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5]。在中医古籍中没有“慢性盆腔痛”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归属于“妇人腹痛、?Y瘕、带下病、痛经”等范畴。中医古籍对类似本病症状的描述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中“若经水未尽而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腰背相引,四肢酸楚,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因生积聚如怀胎状”。而《金匮要略方论》中“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是对类似本病中医治疗的论述。可见中医药治疗妇人慢性盆腔痛历史源远,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方法较多,在口服中药制剂基础上,结合针灸、中药外敷、灌肠、离子导入等综合治疗,以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   在统计的98篇文献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60个内服方有19味,其中10味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39个灌肠方有8味,其中7味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通过两药配伍频次≥10次,内服方中有15对,灌肠方中6对,都具活血化瘀的作用。中药在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无论是内服方还是灌肠方,都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这与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瘀血”有关;《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描述。慢性盆腔痛可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