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单元 第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材料三 在韩国,资本家有意识地谋求在他们的企业再生产中家长制的权威关系,并确保工人的服从和忠诚。儒家文化……被普遍认为起到了鼓励工人服从和与管理者合作的作用,而且对工人的团结和集体行动起了劝阻作用。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影响最深刻,体现最广泛的莫过于家族观念。韩国儒学思想居核心地位的是孝。小的方面可以说是子女对 父母的孝、牺牲,大的方面则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团体的奉献精神以及持守道义。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政治与文化》 菜 单 随堂检测·紧练兵 课时知能训练 自主落实·固基础 要点突破·提知能 典例探究·明考向 YL · 历史(山东专用)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第2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 3.内容 (1)基础是“ ”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2)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特点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5.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 中的主流地位。 天人感应 法家思想 传统文明 二、宋明理学 1.兴起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 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2.形成标志 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发展过程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程颐和程颢起突出作用;南宋 是集大成者。 ②主要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法是“ ”。 ③历史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成为 。 三教合一 关怀现实 朱熹 格物致知 官方哲学 4.地位影响 (1)地位:理学是 的儒学主流。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重视 ,注重气节、品德等;强调人的 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②消极方面:强调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陆九渊 致良知 宋明时期 主观意志力量 社会责任 三纲五常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一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二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1.史料一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有何关系? 【提示】 史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专心治学,持之以恒,为他三次对策奠定了基础。 2.史料二中董仲舒论述的是什么思想?你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提示】 思想:“君权神授”思想。 意义:神化了王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时客观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3.以上两则史料有哪些史料研究价值? 【提示】 研究董仲舒及其成就,研究君权被神化的过程,研究儒学的发展历程。 二、宋明理学 史料一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史料二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