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马大桥设计创新精选.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港青马大桥设计创新精选

香港青马大桥设计创新摘要香港青马大桥是从香港市区通向新机场的主要桥梁。它是以公路铁路两用的悬索桥,连接青衣岛及马湾岛。大桥主跨为1377m,于1997年完成通车。此桥是通往新机场的唯一通道,非常重要,因而规定要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可以通行,维持各地区的交通联系。香港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台风的发生和腐蚀性大气,以及铁路通往机场的要求是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大桥的抗风设计、防腐性能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海峡地形特殊,又加大了桥跨布置的困难。关键词:桥跨布置、抗风设计、防腐设计目录第一章 桥跨布置31.1设计思想31.2具体布置方案3第二章桥梁截面抗风形式的设计创新52.1风力的影响52.2桥梁断面抗风设计5第三章桥身的防腐蚀设计73.1青马大桥箱体防腐73.1.1 车间防腐工艺要求73.1.2 组装现场防腐工艺要求83.2 钢桥面行车道防腐8参考文献10第一章 桥跨布置1.1设计思想根据香港青马大桥所在位置的地形条件差异及青衣侧公路立交布置要求,设计者提出了不对称设计思想。即中跨和马湾一侧边跨悬吊的双塔两跨悬索桥构思,也是净跨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青马大桥从靠大陆一侧的青衣跨越马湾岛,除了马湾塔的基础以外,其它的基础都是支承在坚实基岩上的扩大基础,马湾塔建造在离岸350m左右的一个海底大陆架附近,大约12m深的沉箱上,塔四周还建造一个防船撞击的防护岛。这个方案决定了1377m的中跨和355m的马湾一侧悬索边跨。在青衣一侧,地形陡峭,严重限制了新建3号高速公路线的立体交叉。由于靠岸的水很深,公路线型方案要求引道从桥塔处的主线开始分道。青衣岸边的水深,要求桥塔建在岸上。公路立交定线妨碍了悬跨方案的采用,因此引桥由4个支承在空心钢筋混凝土桥墩上的72m跨径组成,并配有塔顶和锚碇之间的直线后拉索。最终完成的悬索桥将不仅是世界上净跨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而且也将是世界上最不对称的悬索桥之一。1.2具体布置方案青马大桥东面桥塔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每个塔柱基础为长27m,宽19m,厚7m,基础混凝土直接浇筑在7m 深的岩面坑洞中,顶面与岸地面齐平,因为近海的原因,基础用钢筋都涂上环氧树脂层,以防海水。近马湾岛的桥塔基础是由两个28m 长,20m 宽,16m 高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沉箱做成。施工时,首先在水中把海床面不平石层爆破,整理后,用拖船把沉箱拖到地基处,加水下沉,令其下沉到设计高程。此处水深约10m,沉箱内再浇筑混凝土,形成一巨大桥塔基础。沉箱四周再加上石块保护层及防波堤,形成一个人工岛,以保护桥塔结构不受来往船只撞损。其不对称布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形式上的不对称。从桥梁的布局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青衣岛侧边跨加劲梁石油桥墩支撑而不是由吊杆支撑。受力形式上的不对称。悬索桥的上部受力体系主要由加劲梁将桥面受力传递给吊杆,再由吊杆传递给主缆。而青马大桥靠青衣岛一侧的边跨加劲梁由桥墩支撑,近马湾岛一侧由吊杆与主缆支撑,这就形成了受力形式上的不对称。第二章桥梁截面抗风形式的设计创新2.1风力的影响在青马大桥桥址,200年一遇的3秒阵风风速为83m/s,即时速高达300km/h。在结梅设计方面,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决。首先,桥身结构要尽量减少风阻力和有足够的抗风能力,因而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横断面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遇到台风时,桥结构能维持动力平衡及不产生颤动和不平稳现象。2.2桥梁断面抗风设计经验证明,在传统的箱形桥身两旁安上像飞机翼的桥身稳定器,可大大降低牵引力。传统的吊桥设计型式,符合50m/s的最大风速要求。在欧洲,改良后的流线型箱形桥身,其稳定性也可达到风速为55m/s,的要录。但青马大桥的设计风速标准,均比上述为高。根据桁架桥的施工经验,如在桥身中央加上空气隙,由于便利空气流通,增加了桥身的稳定性。因此,青马大桥的桥身设计,除采用与近年欧洲所建吊桥的流线型闭合箱形断面外,在桥身中央上下都留有空气隙,起通风的作用,并在两旁稳定器的冀端,加上不锈钢镶面以减少风阻力。风洞试验结果,确定桥身临界颇动速度仍超过设计标准(74ms/),但在低风速下,由于旋涡激发的振荡很小,对公路车及火车没有影响。因此桥身两旁的稳定器可不需要,因此减少了工程所用钢材。其断面形式如下图。桥身外形符合气体动力稳定性的要求。桥身为一桁架,用上层和下层桥面钢板作为翼缘,并与纵向桥身结构组成组合梁。横向梁是空腹桁架,横悬于吊索间。桁架有三个空腹,中央空腹用作机场高速载客火车运行,两旁之空腹各容一行车道,以作紧急行车和维修之用。桥身结构原定分段组成,原设计为每段长18m,与吊索的纵向间距相同。横梁的中心距为4.5m即每一段预制桥身有四根横梁。为了避免预制桥身连接处和吊索连接处集中于一处卜和减少细部设计及施工时的困难,最后设计采用15m和21m长的预制桥身,相错连接。桥身平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