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文艺对话录》:诗歌创作与诗人责任
第一讲:《文艺对话录》:诗歌创作与诗人责任 一、背景叙述 二、多维视野 三、要点提示 四、参考文献 一、背景叙述:对话的意义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活了八十岁。他的一生,是充满了理想与挫折的一生,也是致力于寻找真理并为精神生活立法的一生。他 出身贵族家庭,父系与母系皆有贵族血统,所以,在幼年时期,即开始倾听名人的谈论,对灵魂生活与政治生活充满了理解的兴趣。青少年时期,他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自20岁始,他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各种哲学主题的辩论,讨论各种思想与精神问题。他与苏格拉底相处了八年,如果不是苏格拉底被处死,这种学习与友情可能还会继续下去,所以,他与苏格拉底感情甚深。 也许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老师感情太深的缘故,柏拉图的主要对话几乎都是以柏拉图与人争论为中心而展开的,所以,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关系成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目前的苏格拉底传记文献来看,我们不能直观到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只知道,苏格拉底善辩,而且能够诱人深入地思想问题本身,让“成见”或“偏见”在辩论中无处藏身。在历史生活中,苏格拉底肯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在政治、军事、历史、哲学诸方面必定有其独特与过人之处,但苏格拉底的平民风采和不修边幅形象似乎掩盖了他的思想智慧。柏拉图出身高贵,又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敬爱苏格拉底,所以,苏格拉底必定有其伟大的思想智慧,只是我们今天无从想象而已。柏拉图的全部思想基本上是通过苏格拉底代言的方式表达的,这一方面说明他对老师的敬爱之深,另一方面也说明苏格拉底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在柏拉图这里获得了深入解答。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的主要生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一是国外游历时期,从公元前398年至前387年,他时出时归,曾被卖为奴隶,后由朋友赎回,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加深了他对政治与宗教的深刻认识。二是创建柏拉图学园,并在学园讲学时期,许多重要的对话就在这一时期完成。三是晚年游学与讲学时期。 柏拉图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最好的对话体学说,而且也在于他创造了最广泛深刻的思想学说体系。他的对话写作前后相距50余年,现在保存在柏拉图名下的对话有36种,但真正被认为柏拉图原作的只有26种。由于这些对话涉及到政治、哲学、心理学、法学、诗学、美学等等,所以,从某一方面去认识柏拉图的思想是有许多困难的。国内外研究柏拉图诗学思想的人,一般倾向于选择柏拉图的有关文学艺术的对话编排在一起,以便于对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就选择了朱光潜译的《文艺对话集》来了解柏拉图的诗学思想观念。 二、多维视野 1. 哲学美学的奠基与开创性意义 柏拉图关于非混合型快感的思想丰富了古希腊传统的美学观,发展了原来比较直观和简朴的“快感论”。在柏拉图(或苏格拉底)之前,文论家们通常把快感与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很少论及心智快感的问题。柏拉图的功绩在于明确区分了快感的层次,指出了心智快感的美学意义。 在西方人文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第一次以如此炽烈的热情,通过如此精到的分析,在如此宽阔的作业面上对美和审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他对快感以及快感与诗歌(悲剧、喜剧等)之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一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不衰的学术价值,永驻的历时性魅力。 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6页。 柏拉图留给后人一个明确的观念:有一批再现性的艺术,即想象性的艺术(主要是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再加上建筑及其附属的手工艺。它们之间至少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和单纯的制作性技艺有所不同,因而,它们的价值何在也就成为关心生活中最高尚的事物的人们的一个难题。柏拉图为了发掘这些现象的意义而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尽管他的见解有其抽象的局限性,他提醒人们注意的大量经验仍然给后来的批判,即比他自己的批判更加具体的批判,铺平了道路。叙事诗、抒情诗和剧体诗的区别本身并不新鲜,但是他指出了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通过分析说明了这三种诗体中的人物戏剧化的不同程度。他指出,一出悲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表现各种说教的一连串发言。他还作了一次尝试,想要确定当代的声乐和器乐的拍子、旋律和其他特点同伦理和象征作用的密切关系。这种尝试的内容大部分是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一启发仍然是有价值的。单单把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区别开来,就给后代的哲学界留下一个极其有趣而困难的问题,而他在教育领域中赋予美的地位则证明了他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于美作为理性的感官性代表有怎样的感受力。这一观点到近代又被人们重新提了出来,成为近代生活中最深刻的指导思想之一。 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