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刑人员子女心理特点和对策
在刑人员子女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
东莞市虎门中学 李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刑人员子女生活现状的了解,深入分析在刑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并对此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在刑人员子女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在刑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不是父母双双入狱,就是父母单一入狱,甚至是唯一的单亲入狱,他们生活上失去依靠,精神上备受打击。在生活中他们有的独居家中生活,饱受煎熬;有的寄养于亲戚,备受讥讽;有的流落街头,四处乞讨。他们经常出现打架、骂人、破坏公私财物等不良现象,给学校和社会教育、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为了排解这一难度,寻找合适的教育途径,我们有必要摸清这群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一、在刑人员子女的心理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它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直接影响,对于在刑人员子女,他们处于特定的环境下,必然彰显出复杂的心理特点。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耻辱”心理。
按照传统的眼光和说法分析,行为不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不符合人民的希望,甚至受到嘲笑或讽刺,则会产生耻辱感。不难理解,阳光生活下的孩子,由于父母在生产或生活中做出了违反法律的行为而被捕入牢,人类的伦理告诉了这群孩子这是一件极为不光彩的事情。亲戚们议论纷纷,邻里邻外到处讨论,学校的同学目光异常,昔日的伙伴讨长说短,这些来自不同人群讨法和看法,对于心智不成熟、行为情绪化的在刑人员子女难免产生“耻辱”心理。
(二)“怨恨”心理。
怨恨起源于心理伤害。没有心理伤害的发生,就没有怨恨的滋生。背着“罪犯之子(女)”的孩子们,因为父母的违法行为导致入狱,并在周围人群广泛讨论,使其产生耻辱感,这使人格欠完善的受伤孩子产生一种想法:“假如爸爸(妈妈)不犯法就不会坐牢,我就不会受人家议论……嗨!都是父母的错,我恨死您”或者“我讨厌你们谈论我的爸妈,你们滚开……”。因“牢”字而感到耻辱,这种强抑的情感波动已持太久,在内心猛烈翻腾,得不到发泄,最终产生“怨恨”心理。
(三)“抑郁”心理。
不同家庭的子女,所反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不同的。富裕家庭子女生活在“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的环境里,父母进狱后,却要“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开始过着受到条件约束、自力艰苦的生活,使得一时难以适从,整日心情不佳,终日唉声叹气,忧伤苦恼,日思夜想,食欲也随之减退等等现象跟随发生,抑郁心理必然发生。而清贫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入狱,自卑、自责的心理行为表现突出,终日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目前的生活和劳动感到极为疲倦,尽力回避各项活动,疏远人群,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抱着“失望”的想法,对学习、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逐步失去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日子,结果抑郁心理不知不觉中产生。
(四)“迷惘”心理。
目前,在完整家庭下成长的子女大多一帆风顺,习惯于被别人围着、护着、捧着、吹着。从未尝过逆境滋味,很少经受挫折和困难,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父母的进狱,对他们是莫大的打击。加上他们文化水平低、认识水平低、法律知识淡薄甚至是法盲,根本就不知道服刑是怎么回事,错误地认为“判了刑是一个无用之人”。今后的生活没有了保障,自认为在学习、生活中会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等等,这些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和压力决定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愈想愈烈,表现出过分的失望和诅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条件和自我状况,确定不了自己的美好前景,自暴自弃,丧失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十字路口”排徊,迷惘的心理逐渐产生。
当然,在刑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远不止上述所说的这些,还有许多,如消极、恐惧、自暴自弃等心理特点。
二、教育对策。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不算难题,改变孩子的心态,让他们从昔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教育他们善良、真诚、自信、自强,才是大家要真正面对的挑战。在刑人员子女的心理矫治和教育方法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并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不同行为表现,才能更好地引导这群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下面谈谈几点教育对策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作用。
心理矫治,首先必须揭开心理是何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开展矫治。
据了解,传统的教育工作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表面上孩子们服服贴贴,实际上一些人并不服气。而通过解决心理问题使其达到身心健康的方式,倍受孩子们的格外欢迎。心理矫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共同特点是了解犯者的内心世界,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颜色心理诊治法,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犯者的不同表现,把他们带到不同颜色的心理治疗室,如狂躁、偏激型心理姿态者,必须把它安排到蓝色的心理治疗室,比较内向或者抑郁、自闭型的犯者则需安排在暖色调的治疗室进行心理咨询。把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