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骨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颅骨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黎叶芳1 严香兰2 雷蕾2(1北京市仁和医院 102600;2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8-0188-02
颅骨血管瘤是由新生血管构成的良性病变,多发生脊柱和颅骨,长骨较少见。偶呈多发,或与软组织及内脏的血管瘤同时存在。由于生长缓慢,症状轻微,无恶变,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成人为多见。临床症状根据病变的范围差异很大。颅骨血管瘤为一种易出血、掺杂于骨小梁间而不易单独分离的肿瘤。可因出血而产生暗红色、黄色的血液凝块。镜检分为2种:①毛细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极度扩张的毛细血管;②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窦。
1.颅骨血管瘤的病理及生物力学改变 肿瘤起源于板障,后向外累及外板并向外膨隆,少数影响内板,个别穿破内板累及硬脑膜,通常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偶有恶性变者。肿瘤常为单发性,少数亦有多发。肿瘤外观呈蓝色圆顶状,切面示由多数骨小梁构成的网状支架,内为紫红色血窦,骨小梁表浅者较粗大,与颅板呈垂直排列,深部者呈蜂窝状排列。镜检可分为两型:(1)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多位于额顶部,骨小梁之间有丰富大小不等血窦,窦壁为内皮细胞覆盖;(2)毛细血管瘤:罕见,瘤内含有较多的软组织成分,能破坏邻近组织及压迫脑组织。
2.颅骨血管瘤的临床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居多,病变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表皮正常,无痛,少数可有疼痛,小者无任何症状,大者头皮下肿块隆起,压痛不著,周围血管可怒张,因肿瘤影响骨膜可有轻微头痛。少数肿瘤突入颅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限性神经症状。
3.颅骨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颅正侧位X线片: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边缘光滑可有硬化增生改变,内外板膨胀变薄或缺失,外板明显,有数量不等的钙化样高密度斑片、斑点或骨针,后者多自病化中心向四周放射,排列较规则,如车轮状,外板缺失后,可形成向颅骨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CT扫描见: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中心呈蜂窝状,内有高密度斑点和纤维骨分隔。增强扫描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和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并有粗大扭曲的颅内血管进入瘤区。CT与X线比较,CT能观察到瘤内软组织结构,观察骨壁更清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加扫MRI检查,MRI对X线平片或CT难以发现的较小血管瘤和难以鉴别的非典型血管瘤可做出诊断(T1WI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4.颅骨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与脑膜瘤鉴别,脑膜瘤引起的骨小梁放射状增粗以外板为主及可见骨质破坏。本病在X线平片上难与成骨肉瘤区别,但肉瘤生长迅速,多伴有局部疼痛,以骨质破坏为主。有部分婴儿及儿童有贫血症,亦可产生板障增宽,外板变薄,骨小梁呈放射状排列及内板正常等与颅骨血管瘤类似改变,但贫血症可伴有全身管状骨骨髓腔膨大,且病灶较小及局限,头皮隆起不著。骨纤维异常增生内部密度高低不均,易与其鉴别。
、
5. 病历摘要
【例1】患者,男,35岁。因患者外伤后来我院就诊被发现。查体:左额部稍隆起,触之无明确疼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头颅正侧位片,额骨(左侧)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缺损区,大小约2.0cmtimes;2.5cm。边缘清晰,可有硬化,病灶内有自中央向周围放射的骨针,排列较规则,如车轮。CT片示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内有高密度斑点。手术与病理:在全麻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有完整包膜,剥离摘除一暗红色肿物。病理报告为血管瘤(海绵状)。骨内血管瘤良性者分为海绵状和毛细血管瘤,前者由大的薄壁血管和血窦构成,后者由细小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颅骨和脊椎,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其他扁骨及干骺端,颅骨及长骨血管瘤以手术为宜。
【例2】患者,男,46岁。自诉偶尔头痛,左顶骨压迫感,其他无不适。颅骨X线片示左顶骨前上部可见圆形骨质破坏区,内有骨间隔结构排列呈日光放射状,其周围颅骨有薄层骨硬化增白。诊断为颅骨血管瘤。
【例3】患者,女性,47岁。主因头顶部肿块两年余渐大来院就诊。查体:右顶部见一5.3cmtimes;4.5cm大小肿块,其质较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与皮肤无粘连,皮温不高,肿块无波动及杂音。头颅正侧位X光片示:正位于右顶部见一类圆形透亮区,边界较清晰,其内隐约可见网格状、颗粒状高密度阴影,侧位肿块偏后,临颅骨外板处见呈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