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线上”摆战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铁道线上”摆战场   在与铁道游击队相处的日子里,刘知侠与短枪队的“老哥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做着长久的交谈,走遍了他们所战斗过的地方。      刘知侠与短枪队      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底摄制完成的《铁道游击队》,是根据著名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再现了由鲁南煤矿和铁路工人秘密组成的一支武装力量,在铁路沿线灵活、机智地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刘知侠自小生长在河南北部铁路边,父亲就是一名铁路工人,因家境贫寒他和穷苦孩子一起到车站上捡煤核,还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很早就养成一种坚强勇敢,豪爽义气的气质。1938年9月,他怀着抗日救国热忱奔赴延安,因喜欢文学想进鲁艺学习,却偏偏被分到抗大学习军事。开始他以为吃了亏,但所学军事知识以及行军打仗的锻炼,使他变得能文能武,为后来创作《铁道游击队》储备了必要条件。      就在刘知侠因军事课程成绩好,一年后于抗大毕业又被留校继续学习的同时,八路军苏鲁支队派人进入山东煤炭重镇枣庄,组织铁道游击队,借开炭厂作掩护,秘密发动工人,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打击鬼子、汉奸。队员们都会扒火车,有的还会开火车。到1940年夏天,游击队活动由秘密转入公开,从枣庄扩大到津浦线、微山湖一带。由于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成立了大队部,下设四个分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袭据点、扒火车、打票车、撞火车、炸桥梁、劫货车,声东击西、神出鬼没,把敌人打得顾此失彼、狼狈不堪,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是诸葛亮、关羽一样的能人,到处讲述其战斗故事,因为染上感情色彩也就愈传愈神。   这时,刘知侠已随抗大一分校由太行山东进沂蒙山,先后任抗大文工团团长和《山东文化》副主编,铁道游击队的事迹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1943年在山东根据地第一次战斗英雄大会上,他有幸以记者身份访问了铁道游击队的代表,并在省党校结识了他们的政委,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然而频繁的战斗、行军又不可能安下心来谋篇写作,他便将铁道游击队的事迹编成故事,在战斗间隙讲给大家听,很受欢迎。1945年他根据部分材料写成小说《铁道队》,在《山东文化》发表。随即他接到铁道游击队的来信,希望他一定要到队上去,更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他们的斗争。这一邀请使刘知侠很为兴奋,他不顾路途遥远,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和据点,先后两度赶到那里,和他们生活、战斗在一起。   在与铁道游击队相处的日子里,刘知侠与短枪队的“老哥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做着长久的交谈,走遍了他们所战斗过的地方。最使他难忘的是在一次年会上,铁道游击队的指战员们按古老的方式来悼念牺牲的战友,把丰盛的佳肴美酒摆在烈士牌位之前,一改平时喝酒都要猜拳行令的习惯,全都沉默地隔着酒桌满含泪水寄托哀思。就在这次新年会餐席上,他们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建议革命胜利后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二是希望刘知侠把他们的事迹写成一本书留下来。他当即接受了这个光荣的委托,他感到:“写这本书不仅是出于我个人对他们的敬慕和热爱,同时也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主要英雄人物的原型      正当肩负重托的刘知侠准备倾力投入创作时,解放战争打响了,铁道游击队编入主力部队,他也奉命奔赴前线,写作只好停下来,直到建国以后才找到机会,从1952年起花了整整两年时问,终于一气呵成写出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1954年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其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几乎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大队长刘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受党派遣返回枣庄,从建立秘密抗日情报站发展为鲁南铁道队的首任大队长洪振海,血染洋行、打票车、劫布车等战斗,就是由他率队进行的,后在一次作战中牺牲,年仅32岁。另一个是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在鲁南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他率领队员们坚持战斗,并圆满完成了护送刚刚卸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等中央首长跨越津浦铁路返回延安的任务。小说出版时,刘金山已是苏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很多机关、学校请他去作报告,每次报告完,总被青年人团团围住,问芳林嫂的情况,他只得满面通红地回答:“小说中的战斗都是真的,至于芳林嫂,那是作家的塑造。”   政委李正,是综合第一任政委杜季伟等几位政委的特点塑造而成的。铁道游击队开始建立时只是一个由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为主要成员、以“偷”鬼子为主要职业的散漫团体,后来在八路军的领导和改造下,才一步步走上正规化道路。   芳林嫂,则是三位女性的综合:年近30岁、外号“时大脚”的时大嫂,其丈夫是铁路工人被日本特务杀害,有个叫小凤的女儿;刘桂清,儿子是铁道游击队队员,人们称她为“二嫂”;尹大嫂,她不仅掩护伤员、送情报,还参加过袭击敌人的战斗。小说发表后,当地群众把她们三人都称为芳林嫂。令刘知侠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曾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铁道游击队队员的“芳林嫂”再次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