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庄子》的畸人形象看网络审丑潮流
从《庄子》的畸人形象看网络审丑潮流
目录
前言 1
一、 审丑主体的文化心理不同 2
(一) 重德轻形 2
二、 审丑情感不同 3
(一) 以丑为美 3
(二) 以丑为乐 3
三、 审丑趣味不同 3
(二) 大众的游戏 3
四、网络审丑潮流的归宿 3
(一) 喜剧的讽刺力量 3
(二) 庄子的审丑心境 3
结语 3
注释 3
参考文献 3
前言
“丑(英译ugly)”有“相貌难看”和“可厌恶的,可耻的,不光荣的”两个义项,在词义上与“美”相对。而在美学范畴里,丑是美的异化,审丑包含于审美的范畴之中,是审美在一定层次上的体现。
美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儒家文化讲究“尽善尽美”;道家文化则说“大美不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所以,作为“美”的相对范畴,“丑”亦不能被明确界定。每个人对美丑的认知都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带有时代的烙印。审丑行为的动机、形式、效果等,因而变得丰富有趣。
近年来,网络文化异军突起,诞生了众多草根明星,也涌现出一批网络丑角。芙蓉姐姐搔首弄姿、大摆“S”型;凤姐自夸“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没有人会超过我”;小月月体型肥胖、不讲卫生,还爱装嫩扮性感……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丑怪至极的角色竟然受到亿万网民甚至媒体的围观和追捧,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审丑”热潮。
事实上,网络审丑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遗憾的是,目前此类研究数量较少,且还没有注意到网络审丑现象区别于文学作品中审丑现象的特殊性。
回溯中国传统美学,庄子可以说是审丑主体(相对于“审美主体”)的代表之一。《庄子》一书,塑造了众多畸人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形体残缺的人,如天生一足的右师、受过兀刑的王骀;二是相貌丑陋的人,如“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支疏离、“以恶骇天下”的哀骀它;三是行为古怪的人,如赞叹自己病态的子舆、临尸而歌的孟子反与子琴张。在庄子笔下,这些畸人不仅不使人感到厌恶,反而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庄子·德充符》)。
以《庄子》中的畸人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丑形象”和时下的网络丑角,都是凭借丑怪的外貌或行为成为人们的审丑对象,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点。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审丑现象有别于文学作品审丑现象的特殊性,并为其寻找合理归宿。
一、 审丑主体的文化心理不同
《庄子》写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三百年。互联网在我国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要比较这两种审丑行为,首先要对审丑主体的文化心理进行对比分析。
“形”与“德”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在西方文论中,也有一对类似的概念:“能指”和“所指”。对“形-德”关系的认知不同,是《庄子》审丑和网络审丑在成因上的主要区别。
(一) 重德轻形
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只是“道”的外化而已。所以庄子在阐述“德”与“形”的关系时,说“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天地》)。没有“道”和“德”的支撑,一切形式都不存在。
而“道”最初的存在状态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话,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檄,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是无状无形的。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有形的东西会反过来妨碍人们接近天道。“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
由此可见,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形”是最边缘、最低等的层次,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体现“道”。庄子“重德”而“轻形”。
“德”在《庄子》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世俗道德规则,二是作为“道”的置换概念,可称之为“天德”。我们说庄子“重德轻形”,这里的“德”正是后者。
这就解释了庄子创作畸人形象的动机:畸人不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因为有“德”而备受尊敬,这种强烈反差正是“道为本,形为末”的有力证明。(二) 视觉狂欢
将形式(符号)视作“道”(意义)的表征,并肯定后者的绝对价值,是庄子美学观的重要特点。换言之,庄子认为审美主体所关注的并非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之下的意义;审美情感的产生也是由“象外之意”唤起的。
然而,当代美学趣味的指向性已经发生了转变,一个纯粹追求快感满足的形象消费时代到来了。“人类已进入一个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象媒介数量巨大,形象被大批量地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pdf VIP
- 《运筹学》考试题及其答案.docx VIP
- 开题报告: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动监测及应用研究.docx
- 2024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pdf VIP
-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PPT课件.pptx VIP
- 国家开放大学《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pdf VIP
- 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策略指导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IATF16949最新内审检查表整套.xls VIP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石室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pdf
- 重庆医科大学2022-2023学年《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附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