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缂丝”工艺显皇服光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和缂丝”工艺显皇服光辉   笔者从苏州相城区获悉,最近从北京传来喜讯,苏州相城区“元和缂丝”工作室王建江和其父缂丝大师王嘉良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成功仿制明朝孔雀羽翎龙袍,运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将十二条龙用孔雀羽翎组合上乘金线缂织而成,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      传统的缂丝工艺需要传承      缂丝,又名“刻丝”、“?∷俊?,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都采用缂丝技术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20世纪50年代,考古专家们打开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帝陵―――定陵时,出土的龙袍、匹料、丝制品都灿若云霞,显示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织造技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文物接触自然环境后很快风化,发黑变质,让现场的文物保护专家相当痛心。如何能再现昔日珍贵文物的“芳容”和古人高超技艺,就成了文物界长久的梦想。据了解,这件“衮服”是明神宗最奢华的一件龙袍,原件制作曾耗费13年光阴。   王建江慨叹说,由于缂丝曾经历过繁荣发展的阶段,但在今天,纯手工织作的传统缂丝工艺已明显地与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加上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苏州市相城区针对缂丝现状,努力培养新生力量。结合社会需要及传统工艺的继承保护,使缂丝工艺在苏州相城得到一定的传承。   近几年,为了让珍贵的“孔雀羽翎龙袍”重见天日,首都博物馆的专家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选定苏州缂丝代表明清缂丝世家开始承担复制任务。修补过故宫龙袍的缂丝大师王嘉良正式接受首都博物馆委托,仿制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一件“衮服”。      缂丝世家曾做清廷缂丝匠师      王建江的祖先、身为清廷缂丝匠师的王新亭,曾为慈禧太后缂织了“八仙庆寿”袍料和霞帔。王新亭的儿子王锦亭擅长绘画,也专为清宫缂制观赏艺术品。为了躲避战乱,王新亭举家从北方搬到了苏州,并以缂丝技艺造福于后代。其子王锦亭有三个儿子,都为缂丝传人。其中,次子王茂仙14岁随父学艺,成为当地缂丝产业的主要生产组织者和技艺传承人。王嘉良是王茂仙唯一的儿子。他自小学艺,9岁上机操梭,从此一辈子与缂丝机相守,研究发展出了许多精湛的工艺技术,他把技艺传授给儿子第六代传人王建江。      龙袍原件出土定陵      据悉,缂丝衮服原件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年-1620年)用的,全名叫十二章福寿如意缂丝衮服,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956年在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当时衮服垫于尸体下面,已成残片,并黏合成块,色彩除原孔雀线与金线织的部位依稀可辨外,其余均呈深、浅等茶褐色。部分图案残缺不全,模糊不清。后经过专业人员装裱复样,基本恢复了原件的形制。但风化变质的龙袍并不能放在博物馆里示人。   仿制的这件万历龙袍身长136厘米,袖筒长233厘米,袖宽55厘米,挂肩41厘米,下摆105厘米。衮服的纹样设计以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为主题,以十二个团龙为主体,分别在正面三个、背面三个、两肩部两个、两侧两个,每个团龙内有一条龙,姿态有正、侧、升、降不同,鬃毛倒竖,生动有力。龙的周围均匀的饰有云头、海浪、金锭、海珠、飘带和八宝。初团龙外,龙袍上还织有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图案,寓意万寿万福。   王建江介绍说,这件万历年间的衮服,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缂丝服之一(明代以前,仅见记载而未见实物,明定陵出土两件缂丝衮服,另一件由于破损更甚,已无法复原),工艺要求高,图案繁复,加之原件破损严重,色彩已变成褐色。所以仿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要求制造工艺,还是图案、色彩,都要达到与明代的原件一致。      最难在打样      “那时,光打样就打了四次。”王师傅告诉记者,在仿制龙袍之前,图案尺寸都要事先打样,然后通过了首都博物馆的鉴定,才能开始制作。“难的是打样,样稿出来了,后面的制作就不难了,”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整个复制过程非常慢,样稿一通过,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制作,到今年六月份,已是近三年了。王师傅讲,缂丝不比刺绣,刺绣是直接在布匹或丝绸上绣的,而缂丝是一整块,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其不仅强度胜过刺绣,而且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      7次赴京研究织造方法      王建江告诉记者,原料的特殊性十分考验缂织的功力,为了使龙袍整体质感更加细腻,这次缂织密度要求也十分高,纬度上一厘米需要100根线左右,经度一厘米也达到22根。此外,主体腾龙图案也不在同一平面,高低参差的立体感给制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为此,自己曾7次赴北京,研究龙袍织造方法。而孔雀羽毛原本比较短,只有一寸左右,一尺来长的孔雀线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